辛亥革命电影 [辛亥革命:谋变中国]

辛亥革命过后只有7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又过2年多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在哪些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它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这个意义非同小可。

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剧烈变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这之前,中国人做过多种尝试:由清朝统治者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已经证明它的破产;希望由无权的光绪皇帝来实行的戊戌变法,虽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启蒙作用,但在封建顽固势力迅速反扑下也破灭了;下层民众自发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同样没有能够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

孙中山先生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面对近代中国千头万绪的社会矛盾,他提纲挈领地提出三个基本问题: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说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

这些主张,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曾有人提出过,深深地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

辛亥革命时期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比他说得更深刻,但要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没有人能同他相比。

当然,作为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还存在严重的弱点:他提出了这些目标,却没能真正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对这些目标的理解和后人也不尽相同,更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

但不管怎样,在中国人面前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奋斗目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它,并且成为人们相当广泛的共识,在历史上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懈奋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把自己看作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事业的继承者。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了不起的事情。

对这个历史性巨大变化的意义,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

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在1941年曾很有感慨地写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为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虽然出现一些质疑君主专制制度的“异端”思想,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设想不出还可以用什么政治制度来代替它。

到了近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各种进步的社会政治运动不管如何激烈,都没有触动这个问题。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

戊戌维新运动,想依靠的是光绪这个“好皇帝”来推行变法。

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

中国同盟会纲领上的“创立民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观念,有如石破天惊之论,逐步深入人心。

还要注意到:那时,共和政体在世界范围内还为数很少,西方大国中实行了共和政体的只有美、法两国,亚洲连一个共和国也没有

处在这种状况下,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夜的一次演讲中断然决然地指出:“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是何等的气概!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极端专制、腐败、媚外的清政府,扫除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这个严重障碍,而且一举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中国封建社会有个头,就是皇帝

一旦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

尽管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一个又一个政权轮流登场,旧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这为旧社会的崩溃和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有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结果带来的只是军阀割据和混战那种更加混乱的局面,并没有带来进步。

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没有把事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考察。

军阀的割据和混战,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张牙舞爪、胡作非为,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但这样一种落后于时代、极端不得人心的赤裸裸的野蛮军事统治,注定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而且,它反映出中国旧社会势力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连表面上统一的和比较稳定的统治也难以维持,从而为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方便。

有如产前的阵痛,这正是历史大转折前夜常出现的过渡现象。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也引起十分深刻的变化。

它的主要表现有两点:民主精神高涨,思想得到很大解放。

先说前一点:民主精神高涨。

民主意识的前提是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下,只有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便是“金口玉言”;国家大事只能由他作决断,称做“乾纲独断”。

老百姓被称为“子民”,根本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利。

戊戌维新运动时的公车上书算得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但上书的只是一小批已有举人功名的士大夫,由于都察院拒绝代奏没能送达朝廷,并且在上书中处处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

现在叫“民国”了,孙中山先生指出《临时约法》中一定要写上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还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

尽管许多事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于是,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报纸刊物上对国事纷纷发表种种议论,各种社会团体像雨后春笋般成立,推动并组织起许多群众性的活动。

如果没有这种变化,如果没有形成这样的新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心态,7年多后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很难想象的。

再讲后一点:思想得到很大解放。

辛亥革命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皇帝在以前该算是至尊极高、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了一篇《偶像破坏论》说:“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辛亥革命这场历史性巨变在人们头脑中激起的巨大反响。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思想解放的洪流就不可阻挡。

人们便大胆地继续向前探索了。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链 接   辛亥革命大事记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东京成立,举孙中山为总理。

11月26日,《民报》东京创刊,提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

12月2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镇南关起义,旋即失败。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众攻打两广总督府,旋即失败,史称黄花岗起义。

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31日 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

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首举义旗,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清皇室优待条例及清帝退位诏。

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年帝制就此终结。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