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为何无情

摘 要:?@庄子在跟惠子的辩论中,承认人故无情否定惠子所认为的人生来有情的先天设定。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起点的发掘,来探讨庄子为何认为无情是人本来属性。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无情;天;道;忘情      惠子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将情感归结为人的本质属性。

庄子否定了这种限定。

认为天地造化给予了形态,这就是“人”。

有没有感情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里,庄子回避惠子关于“情”的质问。

然而惠子并不满意庄子的这种回避

于是接着有所发问: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   庄子在这里否定惠子的人有“情”。

这种否定多多少少是有悖常识的。

于是庄子给出了解释,有“情”的话,就会因“好恶内伤其身”。

庄子的“逍遥”,是建立在“无待”于人世藩篱,而优游于自然的基础之上。

倘若庄子承认人有“情”,那么就必须承认自己的“逍遥游”的基础有破绽,他必须打破自然赋予人的“情”,才能够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

庄子不愿意承认他的“逍遥”里面有所“遁逃”,尽管实际上可能他自己也有所困惑。

他再次把这种困惑归结到了“天”――也就是自然。

于是沿着“无情”的路子走下去,就是“忘”情。

天生庄子是“无情”的,庄子本身也是“无情”的。

如果有情,则是违背了造化,成为了“有待”,是不能够“适”,也不能“逍遥游”。

只有选择“忘”,忘仁义――忘礼乐――坐忘。

最后才能够达到泯灭归于自然的精神境界。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   庄子在这里再次用天、道反驳惠子,认为有“情”所以劳神耗精,没有意义。

辜负天、道的一番造化。

这里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辩论,而是世界观方向上的分歧。

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有“情”与“无情”,而且触及到了庄子哲学的基础性设定。

既然庄子所谓的逍遥游是在世而不与世俱化,是试图对人生限制的超越,那么人世间的情感,庄子认为也是需要被超越掉的。

庄子否定了这种社会属性和交往属性,而追求个人的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在这个背景下理解庄子惠子关于“情”的辩论,理解庄子强调的人固“无情”与,我们才能够更懂得庄子

庄子看来,有情则有诱惑,就会“伤其身”,他在躲避这种伤害。

庄子并不讳言他在这里的否定或者回避,然而庄子不愿意承认他的这种“忘”,是对人本来属性的篡改,于是他不愿意承认人故有情

并且搬出了他思想中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命题“天”,来审判惠子滥用“情”有违天、道的行为。

人本来无情,那么忘情也就理所当然。

而且忘情可以符合庄子心目中的天与道,这就给他在人世间的“逍遥游”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

当我们的目光注视到庄子说,“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的时候,发现简直是对这段辩论最完美的解读。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忘”情,要将它说成普适性的道理,对现世伦理道德是一种极大的否定,这就必须给出理由。

纵观《庄子》一书,我们看不到人帮助人的教育。

相对于先秦时代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墨家和视仁义为核心的儒家而言,庄子是一个异数。

仁义、礼乐,在庄子看来是自作多情的东西。

要做到来与归去的逍遥,就必然要忘掉这些仁义、礼乐,回归到自然大化中,做到不知端倪。

庄子对于救世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内心可能从来没有过救黎民于水火的念头。

在他认为,人是不需要救赎的。

这种救赎没有意义,也救赎不了。

因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庄子把这个不被解决的人生归结到“命”上面来。

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庄子不仅在回避人生的权利与诱惑,而是在回避责任与义务。

庄子解释道德中的完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三种境界。

忘却自己,忘却对他人的功利,顺应自然,从而达到道德观念上的逃逸。

第一,我们不需要对自己负责,生死哀乐不得入内心;第二,无需对他人负责。

因为每一个他人也是自己。

为别人操心如同?┯牒鲈浠脬纾?我们无法负这个责任。

第三,庄子认为内在道德的完美是“无”,消解了这些后天的词汇和限定,才步入了“逍遥”的殿堂。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