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制引起的内需不足

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 理论 及其政策主张至今仍然是西方各国政府与广大 发展 中国 家制订 经济 发展政策的主基调。我国近几年实行的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赤字、扩大公共投资、扩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的政策主张。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推行的国有 企业 名为改革实为“改制”政策,造成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方的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国有企业改制应慎重,国有企业改革应调整方向,回到使国有财产保值增值,并保障处于弱势的广大职工权益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国有企业改制;内需不足 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由于其在理论、 方法 和政策这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并标志 现代 西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创立。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了正统,并指导西方国家进入了从1950—60年代期间经济繁荣和失业率不高的“凯恩斯 时代 ”。尽管,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滞胀”局面(按照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过度需求则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两者不可能成同方向发生。)曾一度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严重挑战。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1990)所指出的,“70年代滞胀之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如同30年代大萧条之于古典派正统观念一样”。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甚至把1970年代的“滞胀”完全归咎于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错误论断和错误处方的后果。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50周年之际,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曾经断言:“凯恩斯主义已经死亡。”然而,现在看来,不是凯恩斯主义已经死亡,而是新自由主义越来越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到198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不仅在西方国家“官方经济学”中逐渐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调,而且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微观基础和总供给—总需求的 分析 框架,这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愈来愈走进自由放任死胡同的新自由主义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吴先明,1997)。1990年代,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采取了积极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将减税改为增税,调整 科技 发展战略,增加对民用 研究 与开发的投资,其实质是凯恩斯主义(克林顿总统自称走的是介于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综观凯恩斯经济理论,主要内涵及政策主张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于失业 问题 ,凯恩斯认为除传统理论所说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不自愿失业”,若不加救治,这类失业将引发自下而上的革命。因此,他改变了传统经济学强调物价稳定的战略目标,而主张把保证“充分就业”、消除经济危机和实现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二,对于经济危机及失业根源问题,凯恩斯归结为由“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心理 规律 ”和货币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恰恰取决于“有效需求”。他认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之总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足将导致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其三,对于如何实现就业均衡的问题,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在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资本主义 社会 总是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为此,就需要扩大政府机能,对经济进行干预。 可见,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反复强调,“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就业机会必受总需求量之限制”[1,P91],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鉴于在自由放任的社会状态下,“非自愿失业”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单凭自发的供给和需求,或自发的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决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把增加和稳定就业的希望寄于增加和稳定投资上,但他不同意把投资完全委托私人资本家,而是主张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政府来总揽。“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的 影响 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的境界,其唯一办法,乃是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1,p325一326]。

作文 /zuowen/ 对国家总揽投资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来源问题,凯恩斯提出以“举债支出”,即推行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与此相适应,他抛弃了传统自由经营论的货币数量论和物价稳定的理论,设计出一个“半通货膨胀”理论:在就业不足的前提下,增加货币数量可以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压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诱发投资,促使“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在保持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物价的办法还可以消弥或缓解政府的债务压力。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的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从1998年到2003年共计8000亿元,今年又发行1100亿元)、增加赤字、扩大公共投资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也是凯恩斯主义,目的是针对当时的有效需求不足。当时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基于实行的多项货币政策措施效果不显著、中国经济落入了“凯恩斯陷阱”之中的判断,实行赤字政策可以将经济拉出陷阱,然后再丢掉赤字“拐杖”(黄飞鸣,2003)。对此政策效果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学者曾做出过评价,详情请参阅黄飞鸣(2003)、刘尚希和赵全厚(2002)、马拴友(2002)以及刘国光(2002)和王美涵(2002)等。这里笔者不再赘述,而对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想从国有企业改革或改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