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资格证 [新闻单位广告人力资源的定位]

新闻单位经营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大都是广告广告新闻传播的发展功不可没,而在现实工作中,新闻单位的各个部门中,广告经营往往又是问题最多、麻烦最多的环节。

这些问题与麻烦,分析起来主要根源在于,与广告公司相比,新闻单位广告人力资源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先天性制度缺陷,在组织、人事、干部以及分配、待遇等方面,都不得不面对机关与企业的双轨制矛盾冲突,因此,势必出现内耗,从而影响了新闻单位广告业绩与效益。

专业化:与采编彻底分离      新闻单位广告部门目前基本上仍然处在二线地位,这是因为新闻单位的价值体系中,采编至上是牢不可破的传统。

这样的格局,使得广告人力资源明显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因为在新闻单位中,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待遇与发展机会,肯定不会向广告部门倾斜。

反过来,采编部门作为核心业务部门,也会向次要部门或附属部门输送人才特别是管理层人才。

很多单位广告部主要领导,都是采编业务出身。

中央主管部门对于新闻单位有偿新闻以及记者、编辑广告、搞经营三令五申予以禁止,然而成效不大,因为病根未除。

新闻单位广告部门管理层是从采编队伍中调任的,利用采编工作的身份与关系资源来开展广告营销,就势在必然,记者、编辑广告业务人员的“混编”,使得反“有偿新闻”、反对记者编辑广告成为一纸空文。

在西方新闻界,编辑部与广告部有“庙堂”与“账房”之说,两者泾渭分明,几乎从来不存在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层的交流。

因为一旦交流,就容易发生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

西方广告人才限于专业技能固然无法改行去当记者、编辑,而记者、编辑也耻于让人白眼相加去干广告

中国有古训:“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覆,李下不正冠”,对中国新闻广告事业极有参考借鉴意义。

采编人员绝对不能从事广告经营,而广告人员也绝对不能打着记者、编辑的旗号开展活动――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采取广告部门采编部门人力资源彻底分离的方式,否则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广告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相当成熟了。

专业人才与专业经验都不缺乏。

在商言商,广告业是典型的商业,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用行政机关的模式开展经营,也不能滥用记者、编辑的名义谋取经济利益。

进一步讲,新闻单位广告人力资源的专业化,不唯要与采编彻底分离,也应与行政机关彻底分离,也就是完全企业化。

新闻单位广告部门行政级别经营效益不成正比,因为企业在市场中是不讲行政级别的,有行政级别就谈不到平等,有行政级别的交易就很难避免强买强卖以及行贿受贿、以权谋私,新闻单位广告部门领导的行政级别,会成为市场营销中的障碍。

规范化: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如今新闻单位广告管理粗放、不规范是普遍现象。

这包括各环节合作意识差,不仅是广告部与编辑部经常磨擦,广告部门内部各个环节也不和谐;在工作中,由于新闻媒介的特殊性,一些管理者对广告人员管理很严格,但自己执行政策随意,导致广告收入的跑冒滴漏,甚至会出现放水、截流、挪用等极恶性的情况。

广告部门的用人,在新闻单位是最早放开的,普遍采取聘任制,但是,由于临时工、试用期等因素,人员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过大,使队伍的士气难以维持在稳定的高水平。

单位在签订聘用合同以及执行广告营销规定等方面都不够严格,在内部分工上缺少长期的稳定性。

规范与否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在广告业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方面,一些新闻单位急功近利,不设专业门槛,甚至不顾道德标准,只要应聘或求职者能带来广告客户或广告营业额,“英雄不问出处”,因此,一些有关系、有权利背景的人,便会跻身新闻单位广告部门,由于广告业务的提成、回扣标准相对较高,甚至有一些来路不明的人也开始进入广告业摸爬滚打。

这些有着特殊能量的广告业务人员,虽然能为新闻单位创造当下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损形象与根本利益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人员成分的复杂化与低俗化,造成了广告业不正当竞争与不道德经营活动的潜流。

它损害了专业、本分的广告业务人员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广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广告经营的规章制度建设并不是什么难题,只要在观念上认真对待,完全可以从广告公司或其他广告企业拿来科学、健全的营销与管理体系。

目前新闻单位之所以不规范化建设,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分配有着不透明性,主要领导担心“水至清则无鱼”。

规范化管理,能消除不公平与不公正,能减少或避免短期行为,使新闻单位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