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诱导痰液安全性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不同发作期的哮喘患者痰液诱导方法的安全性。方法:给予患者200 μg沙丁胺吸入后用3%高渗盐水雾化吸入,留取对照组哮喘不同发作期的各组诱导痰液,对诱导痰液成功率、痰量、诱导痰液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及其与肺通气功能基础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哮喘各组成功率除中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痰量比较差异显著性。缓解期组诱导痰液15 min后FEV1%、PEFR%较吸入沙丁胺醇前增加(t=2.13,P0.05;t=2.09,P0.05)。轻度、间歇发作吸入沙丁胺醇及诱导痰液10 min后,FEV1%和FVC%较吸入前明显增加(t=2.14、2.78,P0.05、0.01;t=2.10、2.18,P0.05、0.01)。中重度吸入沙丁胺醇后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通气功能指标下降值≥10%例数各组之间进行率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变化值与肺通气功能基础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支气管哮喘不同发作期患者,本试验仍不适为一种有效的痰液诱导方法。

【关键词】 哮喘诱导痰液;安全性

痰液作为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生理特征之一,可加重呼吸道气流阻塞,加速肺功能下降进程,且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使气道重塑[1]。痰液诱导不仅能阐明气道炎症的发生机制,而且能预测转归,指导诊断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的研究方法。1992年Pin[2]等首先将痰液诱导方法用于支气管哮喘病人,以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受检者以轻度和稳定期为主,对中重度哮喘安全性报道较少,本实验主要对痰液诱导方法用于不同发作期的哮喘病人的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对照组:15例正常健康者,男7例,女8例,年龄28岁~66岁,平均(58.7±1.60)岁。哮喘组:是我院2000年~2005年收治的住院病人,均符合1997年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诊断标准,依据哮喘的分期及病情评价进行分组,且排除近期感染者,其中分为哮喘缓解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0岁~77岁,平均(56.9±1.17)岁,测试前部分患者吸入小剂量皮质激素;轻度、间歇发作组: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7岁~69岁,平均(60.1±1.03)岁,测试前8 h未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所有患者均吸入皮质激素;中重度发作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2岁~72岁,平均(59.8±1.14)岁,测试前按需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所有患者均吸入皮质激素。各组在例数、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痰液诱导方法及肺功能监测   根据文献[2,4]操作方法进行改良。所有患者入院后以德国产Jaeger screen—Master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功能,每次3遍,取最佳一次打印记录。经清理呼吸道,采用3%高渗盐水雾化吸入5 min(雾化量0.5 mL/min),诱导前给予200 μg沙丁胺吸入诱导过程中每隔5 min嘱患者嗽口(凉开水)后用力咳痰于带刻度的清洁容器中内,并测肺通气功能(同上),整个过程15 min~20 min,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和气喘情况,如有胸部发紧、呼吸困难时再测定FEV1值,若此值比基础值下降≥20%,则停止以上操作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每次20 min仍无足够痰液咳出或出现哮喘症状加重视为诱导失败。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肺功能指标及痰液各组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诱导痰液成功率以百分比表示,进行率的统计学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诱导痰液成功率、痰量   哮喘各组成功率:对照组67%、缓解组78%、轻度、间歇发作组88%、中重度发作组100%。除中重度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哮喘各组痰液量:对照组 (0.85±0.28) g、(0.91±0.320) g、(99±0.98) g、(1.33±0.56) g。各组痰液量比较差异显著性

2.2 诱导痰液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诱导前、吸入沙丁胺醇后、诱导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后肺通气功能各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缓解期组诱导痰液15 min后FEV1%、PEFR%较吸入沙丁胺醇前增加(t=2.13,P0.05;t=2.09,P0.05)。   轻度、间歇发作吸入沙丁胺醇及诱导痰液10 min后, FEV1%和FVC%较吸入前明显增加(t=2.14、2.78,P0.05、0.01;t=2.10、2.18,P0.05、0.01)。   中重度吸入沙丁胺醇后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在整个痰液诱导过程中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