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精品 尽在完美] 形容精品完美的字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海外游子”生涯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获准从事香港回归报道的记者中,“新华社记者”是一个特殊的招牌:他们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一现场,记录这千年一回的瞬间,而且有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体验从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转型。

与他们的特殊招牌相适应的是他们肩负的特殊使命:他们既然代表中国的权威媒体,为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纪实,势必要在刻录真实的同时阐发意义、鼓舞国人;与此同时,他们既然要为历史留影,又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包括中国人、尤其是英国人和世界其他人群――挑剔的目光。

正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记者所言:“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香港回归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但本文的记者极准地把握好了这个报道的“度”,以其深厚的功力写出了一篇力透纸背、近乎完美的新闻精品

一、情景交融,深得叙事要领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

作品所记录的,是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到7月1日零点40分这一被载入史册的历史时刻。

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

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

如记者所言,他们“搜集了几乎所有的(英方)撤离细节,逐一推敲后巧加利用”。

例如:蒙蒙细雨中港岛半山上成为历史陈迹的白色港督府,面色凝重的末代港督,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和巨幅紫荆花构成的“日落仪式”的背景等等。

诚然,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如果无情,就不会留意末代港督的“面色凝重”,就不会在意街市上“渐暗的灯光”和天上的“蒙蒙细雨”。

但是,“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有情却无情。

这些取自现场的真实场景,通过记者细致入微的文字刻画,形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传递给受众的分明是昔日占领者、今日撤离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寥落与无奈的意味。

而这种凄凉、寥落与无奈的结局,即使是英国王室也要以“临别赠言”的方式“心悦诚服”接受的――“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告终。

’”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本文的记者说,他们在前往香港采访前,就已经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包括充分领会报道方针,特别是认真研究了涉及英方撤退的“准确说法”,查阅并细读了许多有关资料及书籍,对有关港督府的修建的掌故、英国统治香港的准确天数、英国米字旗港督旗的升降仪式等,都找到了准确的来历和出处。

这样的背景材料在报道中随处可见:   这个港督的庭院曾居住过25任港督;   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有举行降旗仪式的传统;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港督府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自1885年建成后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到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的引用,显然不是为了怀古,也不全是为了借古喻今。

新闻叙事的重点和立足点都是现实,谈古是为了更透彻地说今。

史料引用的价值在于通过与眼前现实的对比说明事实现在状态的意义。

我们看到: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见证的是末任港督的告别。

末任港督的降旗,是这一传统仪式的结束。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今天,一个英国海军士兵在这个地方降下米字旗

1885年建成、此后又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的白色港督府,由于末代港督的离去而使它成为历史的陈迹。

港岛飘摇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米字旗,今天被五星红旗永远地代替了。

这一切,从头至尾都是记者的客观描写与叙述,但是它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捏合在一起,使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超越了本身的涵义。

而所有这些,都雄辩地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社会历史定律:从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昔日大英帝国,今日殊难例外。

三、追求结构上的完美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报道,在结构上是接近完美的。

整体来看,它采用的是倒金字塔与非倒金字塔的结合式结构。

这有利于这个重大新闻故事的总体概述(导语)和局部展开(主体)。

同时也符合它的主要目标受众――全球华人的阅读习惯。

分开来看,各部分相互衔接,相得益彰:   标题――用“不列颠尼亚”这样一个符号化的载体,营造出人性化的告别情境。

它预示着该报道之意蕴非同寻常,与新闻事件的性质是吻合的。

导语――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接载港英政权的“不列颠尼亚”号游轮驶离香港

两个事件都是为了“最后的告别”。

在结构上兼有“点题”(点化标题)和“开题”(引起下文)之妙。

主体――按时间顺序展开英国人告别香港的仪式,脉络清楚、过程感强、故事完整,符合汉语受众的接受习惯。

请注意故事的推进:   30日下午,英国的告别仪式在港督府拉开序幕;   4时30分,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了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的告别仪式举行。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英国(对香港的)管制即将告终。

”   晚11时59分,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7月1日零时1分,五星红旗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零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

游船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结尾――用一句话追述香港英国米字旗到中国五星红旗156年5个月零4天的漫漫历程,现实与历史交汇;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3字作结,铁律掷地有声。

标题、导语、主体全照应到了,为这篇报道,也为这个重大事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分别为青岛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02博士生)      附:原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经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告终。

”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到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