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艺术哲学的思辨性谱系构建

思辨性”是指运用思考、推理、演绎等方式得出结论的特性,万事要用辩证眼光看,方能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然而,辨识能力的高低和辩证思维的巧拙常使艺术哲学出现争论,回答一个问题后,又会冒出难以定论的探讨。艺术哲学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事物和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本体论哲学体系即为思辨哲学。通过对古希腊哲人的艺术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人们可以构建一个古典艺术哲学的知识谱系

一、艺术哲学的元初所指。

艺术哲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时期、近代时期、后哲学时期。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个基本范畴,即艺术创造(poiesis)、美感(aesthesis)、陶冶(catharsis)。英国哲学家鲍桑葵认为,审美经验也有三个原则,即形而上学原则、审美原则和道德主义原则。

在古典艺术哲学中,“艺术”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techne,早期意为需要通过技能加工的工艺、手艺。在古希腊神话中,主管techne的神是雅典娜,荷马称雅典娜为“polimetis”,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其翻译为“多角度的猜测者”。雅典娜最重要的特征是她的眼睛是充满光辉的(glaukos),因而也被称为“明眸女神”(glaukopis)。因此,艺术最也表示“使不可见的成为可见的”,海德格尔因此将艺术称为“解蔽”(aletheuein),即将某个事物揭示出来。在古希腊,早期艺术哲学思辨性是从对“艺术”与“知识”(episteme)的关系探讨开始的,阿基米德最早认为艺术创造是感性的,要与理性的知识区分开来。

二、柏拉图“两个世界”。

柏拉图哲学思辨性在于对变与不变、个体与共相的关系探讨,提出“理式”说。“理式”有时也被翻译为“理念”或“共相”。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理式”与“现实”,并且现实世界eidos(外观)是非真实的、变化的,idea(理式)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不变的,不变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经常变化的东西是虚假的。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恒定的信念基础上,因此人们需要不变的东西,人们的生活具有构成性,比如,你始终相信你自己是你自己,相信一切都是一切。当然,这引起了许多近代哲学家的怀疑,例如,20世纪,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就认为这一命题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合理之处在于人们的生活依靠一定的恒定信念,即不变的东西是信念,如果缺乏这种信念,那么人们的生活将会非常琐碎。因此,“共相”或“理式”才等于事物的本质,才是最真实的,对于哲学来说,最难以言说的东西是个体的东西。当言说个体时,人们必须动用普遍的概念,将个体的东西概念化,因为个体总是变动不居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

基于這一探讨,柏拉图艺术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艺术只能摹仿个别事物,达不到对共相或本质的把握。艺术不能摹仿“相”(真实存在、第一实在),艺术只是对“相”的“摹本”的摹仿。“个体”本身就是对“理式”的外化与摹仿。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却为其辩护,他认为柏拉图虽然批判了艺术,但没有否定艺术本身。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赞同柏拉图的观点,即哲学就是要追求“另一个世界”。柏拉图抨击的是“迎合快感的艺术”,即再现型的娱乐诗歌,因此从柏拉图这里开始已经完成了从艺术哲学的转变。他认为艺术不再能为新的城邦提供帮助,唯有哲学能挽救城邦危机,好的艺术必须服从“理想国”的教育理念,维护“理想国”的正义。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以哲学家为王的国度,这里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即哲学家、战士、农工商,只有后两个等级听命于哲学家,国家才有正义,人的性格也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代表“理性”,战士代表“意志”,农工商代表“情欲”,人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要受“理智”的统治。

三、亚里士多德摹仿论”诗学。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首次对思辨和实践进行了区分。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首先反对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的区分,认为日常感觉的个别事物是第一性的,是真实的,是“第一实体”。“共相(理式)”是“第二实体”,人们生活在个别事物的世界里。亚里士多德构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范畴”论,提出“十个范畴”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这“十个范畴”共同构建了个体的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可以用于言说一切个体。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摹仿是人的本能,人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对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比历史更真实。历史描述过去,而艺术指向未来,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既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无限丰富的,因此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艺术做了一个高度的评价,这在古典哲学中是较为难得的。他认为摹仿或再现不应完全受到特定的实在事物束缚的原则,艺术是可以矫正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艺术摹仿给定的实在事物时要把它理想化。艺术是带有理想化色彩的“摹仿”,而不是刻板的摹仿艺术就是陶冶(katharsis),即具有“疏解”“宣泄”的功能,可以排解不良情感,这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艺术的道德主义原则。

四、“存在学”的古典艺术哲学

古典艺术哲学以“物的分析”(存在分析)为核心课题,认为艺术讨论“物”,哲学讨论“词”。艺术(techne)与自然(physis)的关系成为古典艺术哲学最基本的关系,于是出现了“摹仿”(mimesis)的概念,它成为古典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这区别于近代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美感”(aesthesis)。在希腊人心中,摹仿是一个神圣的行为,它构造了人与物的关系,因为自然的创作高于人的创作,人的创作是有外来目的的,而自然不是。古典艺术哲学认为,“自然”比“人为”要强大,这也是与近代艺术哲学相反的思辨,即自然中的“存在性”思辨。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俞贺(1993—),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