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回收和利用设计系统探讨

摘要:在概述雨水回收利用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雨水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南沙雨水回收利用设计系统进行探讨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雨水回收南沙雨水回收设计系统   前言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我们应该更新理念,将雨水作为一种资源回收利用

采用必要的雨水回收利用对于节约水资源是相当有益的。

在场地设计中,一方面考虑雨水回渗补充地下水,另一方面通过场地内的竖向设计,收集部分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的补充。

利用雨水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洪、营造地表水文景观、改善小区周边环境,也有利于增强居民爱水和节水意识,而且还可以改善市内的局部热岛效应。

这样可以使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目的,保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 从雨水回收利用的现状看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城市原先的水文循环路径发生改变,给城市水生态带来一系列影响,改变了原有城市水体自然循环路径,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如导致大部分城市的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出1℃~3℃,形成“热岛效应”,造成局部天气异常,并且这一现象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增加,地表雨水径流系数和径流量的提高,地下水入渗量的减少,使得地下水得不到充分涵养。

汛期一遇暴雨就积水成灾,影响城市生活,堵塞交通,甚至淹没设施,经济损失巨大。

同时,雨洪的肆虐,污水泛滥,加大了城市治污难度,环境恶化。

因此,我们急需在城市建立蓄、滞、排相结合的排涝及雨水利用体系。

2 南沙某建筑屋面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设计   2.1设计范围    1)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雨水储水模块;    2)回用系统的取水井、水泵坑、水泵及附件、控制箱;    3)初期弃流井与雨水模块之间的雨水管道连接,包括:初期雨水弃流管出弃流井1.5米、弃流井与雨水模块之间的构筑物和管道雨水模块的溢流管道模块1.5米,回用管道出泵坑1.5米;   2.2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简介    1)本项目室外设置两套雨水管道,一套为雨水收集回用管道,一套为雨水收集排放管道

屋面雨水雨水管道收集后,排向室外雨水收集回用管道,经室外初期雨水弃流井完成初期雨水弃流后,进入雨水收集模块池储存并回用。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弃流初期雨水、超过雨水收集系统能力的溢流雨水均由室外雨水收集排放管道收集雨水收集排放管道收集雨水,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本项目收集屋面的雨水,汇水面积约4300m2/;    2)雨水收集利用工艺原则上力求简单,一方面雨水水质比较洁净,另一方面是降雨意性大,回收水源不稳定,处理设施经常闲置。

3)进入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水质以实测资料为准,屋面雨水初期弃流后的水质,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如下经验值:CODcr:70~100mg/L;SS:20~40mg/L;色度:10~40度;   2.3初期雨水弃流   集水面的径流雨水经常表现出初期冲刷效应,初期径流雨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水质混浊,随着降雨的持续,一旦冲刷效应完成,径流雨水的水质将明显提高。

对于收集利用系统,在雨水收集弃流初期污染严重的径流雨水,便可以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

对于收集排放系统,弃流初期雨水可消除面源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1)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COD、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

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采用2~3mm径流厚度,地面弃流采用3~5mm径流厚度;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初期弃流装置要求:智能流量计具有累计流量计量、信号转换和远传功能,并能在设定的复位时间打开电动阀,使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复位。

弃流构筑物由干室和湿室组成,弃流装置安装在设于干室;    3)道路、广场采用渗排一体的雨水口完成雨水初期弃流,渗排一体的雨水口材质为低密度聚乙烯材质,雨水口内配成品截污框。

雨水口颜色与绿地相符。

承压荷载≥15KN;   2.4雨水储存    1)储存回用规模:雨水储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重现期1~2年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扣除设计初期弃流流量。

参照周边城市(深圳)规定,雨水收集利用采用50mm的设计日降雨量;集水面设计日雨水收集利用量为200m3/;    2)储存方式   本项目采用装配式PP雨水模块雨水收集池,雨水模块材质为聚丙烯塑料,模块外部包裹防渗不透水土工布保水。

雨水模块储水相对钢筋混凝土水池,更便于安装,施工周期大大缩短,PP储水模块还可回收使用;    3)单组模块规格参数:   尺寸:400x1000x450(高);孔隙率:95%;承载量:标准模块:27.5t/m2/,加强型模块:37.5t/m2/;建议最小覆盖量:标准模块:0.4m,加强型模块:0.4m;建议最大覆盖量:标准模块:1.2m,加强型模块:1.8m总体最大深度:标准模块:2.4m;加强型模块:3.0m;模块的最大高度:标准模块:1.8m,四层;加强型模块:2.25m,五层;运作温度:—30~120°C模组材料:Recycled polyproplene    4)模块放置场所的注意事项   雨水模块应避免放置在车行道、停车位、经常有群众聚集活动的广场的下方,否则应采用加强型雨水模块,但不得停放大型客车和货柜车;放置雨水模块处的土壤的密实度不小于95%,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但必须保证地基结构的牢固可靠性、平整;    5)雨水模块的维护   进入雨水模块收集系统前,雨水管道进口处设置有管道格栅,在初期弃流井的沉淀井内去除大的固体和树叶等杂质,由于雨水雨水模块储水池中长时间停留,水悬浮物质势必会在模块的底部沉积,不及时处理的话,不但是影响储水空间,还会成为微生物的温床。

2.5雨水处理工艺    雨水处理工艺的原则是力求简单,一方面雨水水质比较洁净,另一方面是降雨随意性大,回收水源不稳定,处理设施经常闲置。

由于雨水回用水主要污染物为COD和SS,经初期弃流后的雨水储水模块池内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沉淀作用,沉淀处理的雨水经简单消毒后完全可达到回水用水质标准,一般不需要做深度处理.本项目采用氯片作为消毒剂,人工投加,加氯量为2~4mg/L。

2.6管材及配件    1)雨水收集管道、溢流管采用双壁波纹管,承插接口;    2)模块内自清管采用PVC给水管,胶接连接;    3)回用水管采用PVC给水管,胶接连接;    4)进水井及取水井采用∅315mm平壁实壁管井筒,取水井井筒在模块部分外壁四周∅2小孔,间距100,外部缠土工布一层;    5)初期雨水弃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回用水泵泵坑采用砖砌结构;   3 结束语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是节水、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规模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必然面临着将有更多的土地变成建筑用地。

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统筹规划作出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对比,最后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建设,尽量降低建设费用。

并且回用雨水应该是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共同完成的。

总之,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任重而道远!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