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河流治理与河流生态环境协调的探析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本文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指出河流形态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河道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胁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其结果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

最后,文章提出了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补偿的技术对策要点。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满足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兴建了大量河道水利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对生态建设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但是,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

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和大规模引水等,不仅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河流生态,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河流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特点   1.1、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淡水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动水生态系统,即河流生态系统,另一类是静水生态系统,主要指湖泊、水库生态系统

两者都应包括周边的淡水湿地。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1.2、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生物群落生境的统一性,这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生物群落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

在一个淡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

自我调控净化与自我修复功能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

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

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

由于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自我净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 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2.1生物群落生境的统一性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了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主体,那么,生境就是生物群落的生存条件。

一个地区丰富的生境能造就丰富的生物群落生境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如果生境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从生物群落内部看,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特征。

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

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

在一个淡水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

研究表明,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越丰富,或者说食物链越复杂,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这种复杂的食物网组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要高。

另外,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不但生物物种的种类多,而且数量比较均衡,没有哪一种物种占有优势,这就使得各物种间既能互为依存,也能互相制衡,使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平衡态即稳态,这样的生态系统功能肯定是完善的。

反之,如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内比例失调,会造成整个系统恶化。

2.3自我修复功能自我净化功能 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自我净化功能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

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

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

由于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自我净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河流治理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   一方面,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有积极作用,即通过兴建大量的水利工程,保护了生态系统,使其免受侵害。

如通过调节水量丰枯,可以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同时也改善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

但另一方面,流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主要是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

具体表现在:   3.1水利工程造成的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使生境多样性发生了改变。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所谓河流形态的不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后,造成水流的不连续性。

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

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为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

这样就改变了生境多样性

3.2水利工程造成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进而使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

水利工程河流的渠道化和裁弯取直工程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什坦、浅滩交错的形式,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物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可能造成物种的数量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

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本来在沙土、砾石或粘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

本来复杂的食物链在某些关键种和重要环节上断裂,这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人们容易看到水利工程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有形的利益,却往往忽视水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利益,更难于看到因水利工程改变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对人类的利益造成的长远的隐形的损害。

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自然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功能将下降,但破坏到某种程度时,这种服务功能甚至会丧失。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河流治理的生态,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做到人水和谐。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维护河流原有生态环境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河流治理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水利学报》,2003年第1期   [2] 崔树彬,刘俊勇,陈军,等.论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内涵、外延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5(21):16—19。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