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深思

关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深思

汉滨区地处陕论文联盟南东部腹地,北依秦岭山麓,南沿巴山余脉,中部是汉水、越河的河谷和冲积盆地,凤凰山延伸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貌大势。辖境东临旬阳,南接平利、岚皋,西连汉阴、紫阳,北邻宁陕、镇安。全区介东经10830~10923,北纬3222~3317之间。东西最宽处为110km,南北最长处为310 km。总土地面积3643.5 km2,耕地面积100708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1664公顷,临时耕地59044公顷),林地面积209025公顷,园地面积8170公顷,牧草地12734公顷,其他农用地524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227公顷,交通用地131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4621公顷,未利用土地10347公顷,其他土地3964公顷全区现有46个乡镇和办事处,830个村委会,63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5711人,其中农业人口743315人。   全区总面积3643.5km2,林业用地386.6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70.14%。其中:有林地121.87万亩,蔬林地3.51亩,灌木林地65.5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8.43万亩,宜林荒山137.28万亩,苗圃地0.01万亩。   根据全区地形特点,森林覆盖应该达到60~70%才合适,但目前只有22.11%,包括灌木林在内的森林覆盖率也只有34%。南北两山的中、亚高山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森林资源不便开发,覆盖率分别达到73.5%和47.1%;而浅山丘陵人口密度大的茨沟、关庙、张滩等一带,森林覆盖率只有18.4%。 毕业论文    因此,汉滨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基本实现灭荒,但只是解决了低水平的覆盖问题,要根治水土流失,增加林业收入比重,还必须提高绿化档次;二是从总体上看,汉滨区气候特点十年九旱,林地涵养水源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局部水土流失还很严重,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三是山地开发林特建园的标准质量还有待提高,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问题仍很突出;四是需要退耕还林面积大,涉及面广,要把农民从多年形成的单一靠种粮维持生计的传统中转变过来,大面积退耕还林,以林养人,其工作量大面广,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契机,进行思想再发动,促进认识再提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退耕还林生态治理作为系统工程、政府工程、脱贫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全体动员,全民动手,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到项目建设上来。为此,笔者就具体工作有如下思考,请同仁斧正。   一、切实搞好规划   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是百年大计,因此必须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以保持水土、建设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退耕还林(草)、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布实施,全面开发,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强化措施,努力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调动产业结构,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努力把汉滨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区。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生态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搞好规划,把目标任务、区域类型划分、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综合考虑,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体现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意图。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规模连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具体说,一是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坚持以流域为单位,以村庄为依托,围绕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以保证人均占有粮食430公斤为基点,做到粮食生产与兴山造林两手抓,林上山,粮下川;二是经济林特园规划坚持靠城镇、靠村庄、靠公路、靠江河发展长、中、短相结合的经济林特园,达到既要保土,又要美化,还要增加收入的目的;三是规划实施的原则:依据现有资源,切忌零星分散和抛弃传统产业。同时,坚持封、管、造同步,林、果、草同兴。对封育区的搬迁户及早摸底,采取迁移式扶贫办法,予以妥善安置。 论文代写。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