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劳动关系和谐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保持战略柔性的重要方面。

本文分析了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于当前形势作出相应的论述,同时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改善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毕业论文网   关键字:现状 问题 劳动关系 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既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也不是计划经济的虚构的“主人翁”关系,而是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公平原则的劳动力产权交易的合约关系

只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尊重和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使企业劳动者形成一种信任共赢的合作共同体,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还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 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与此相对应,我国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 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

劳动就业逐渐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就业市场化和失业公开化,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3. 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逐步清晰化。

企业劳动者之间逐渐弄成主体明晰、利益多元的新型劳动关系企业产权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局部利益的矛盾开始出现并且显形化,劳动争议逐渐增多。

二、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与失业压力并存    严峻的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等,影响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就业压力大,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问题上降低标准,甚至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关系的矛盾。

预测数据显示,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从目前起至2009 年底,全球将新增2千万失业人口,即全球失业总人口有可能升至2.1亿。

而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工返乡、企业减产停产、裁员等现象,而这又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相叠加。

(二)普通劳动收入偏低与企业经营困难并存    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近十年来,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

与此同时,企业存在经营困难的局面。

实际上,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有很多原因。

首先,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大幅增加。

对于利润微薄、资本回报率并不高的企业而言,成本大量增加将直接吞噬他们的利润。

从《劳动合同法》实施到提高环保标准,以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都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大增加。

(三)劳动立法劳动保障的预警、应急机制亟待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加快推进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劳动立法相对滞后。

我国劳动立法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劳动法律较少,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立法多数位阶较低,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法律效力不强。

2.立法不统一,法律法规之间有冲突。

劳动立法中有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同样问题却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劳动合同的违约金设立条件、竞业限制的范围、经济补偿金的标准等各有不同等。

三、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   (一) 妥善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解决就业问题,既要在扩大就业上下功夫,也要努力控制失业人数的过快增长和失业率的攀升。

如何对失业的源头进行调控,把失业造成的影响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因此,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将控制适度的失业率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经济不够发达,就业问题必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原来的“全部就业”政策已经被“充分就业”所替代。

因此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努力降低失业率,使之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二) 努力增加劳动收入,改善企业经营困难局面    为谋求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保证经济总量,保证“蛋糕”做大。

然而更重要更实际的一点是分配好蛋糕,及落实好收入分配制度。

具体从两方面着手:    (1)起点―过程―结果:分配权配置结构合理化的整体架构    1、优化分配权的组合适用,实现收入分配的起点平等。

起点平等意味着人们参加收入分配社会条件相同,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本前提。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运行,实现收入分配的过程公平。

分配过程的公平性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源泉,关键在于建立和执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3、适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结果合理。

分配结果的合理,不是平均主义,而是社会财富和利益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是全体社会成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国家―市场―社会分配权配置结构合理化的实现机制    强化国家分配机制的公共性。

国家分配机制是一种运用公权力进行资源和财富分配的机制,公共性是这一机制必须恪守的原则和立场,是区别于其他分配机制的关键所在。

提升社会分配机制的实效性。

在增加劳动收入的同时,要关注企业经营中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政府和企业要共度难关。

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

二是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三是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

四是管理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是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是全力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千方百计保持社会就业形势稳定。

(三) 完善企业劳动关系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劳动关系的调整更要靠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法律明确指出企业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独立利益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然而,由于劳动关系的隶属性(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必须到企业去做工,受企业管理和约束)和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劳动者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因此,劳动法的制定应该更多地体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政府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管理者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推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不仅是岗位差距、还有地区差距,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平等享受国民待遇―同工同酬、同命同价,不分外地人、本地人,农村人、城里人,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同等的权益。

现在有些地方己经开始探讨户籍改革,以及保障农民工与城里人享有同等的权益。

同时,有关部门应继续按照“调高、扩中、补低”的原则,探索确保劳动收入稳步增长的手段和机制,切实让企业主与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而不是只有企业主等少数富翁享受发展果实。

四、结束语    由于资本的稀缺和劳动力的过剩并存,也由于某些认识上的偏差、制度上缺陷、政策上的缺失和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了“资强劳弱”的态势,劳动关系相对脆弱。

因此,要从劳动关系的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目的出发,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审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祝晏君.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9    [2] 王守志.现代劳动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3]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 郭军.工会组织与劳动立法与时俱进[N].工人日报,2005—01—2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