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情牵重症,初心不改

董琳 陈明雁。

杜斌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纯粹的医生。”。

在战“疫”一线的媒体报道中,有人给了杜斌这样的评价。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多地医务人员支援湖北,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而杜斌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第一人。

他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在北京协和医院多年的培养下,他成长为国内著名的重症医学专家,以过硬的业务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厚的医者仁心,挽救了很多危重病患者的生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自认已经尽了全力,如今依然坚守在重症治疗一线。但应对烈性传染病的核心在于防控,不在于治疗。他说:“最重要的决策不是去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而是决定某一群人的生死。”驰援武汉的协和人。

1月19日,杜斌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令,加入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指导调研武汉疫情防控工作。高级别专家组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组员包括李兰娟院士、袁国勇院士等,杜斌是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

在出发前往武汉的前一天,杜斌一如既往地早上5点就来到了病房。他翻看每一位病人的病歷,走到每一张病床前查看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没有人察觉这位勇士即将出征。直到同事们偶然看到一张他拍摄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照片,才发现已经好几天没在医院里见过他了。

武汉之后,杜斌一头扎进了重症治疗第一线,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巡视指导重症抢救。当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疗队增援武汉后,他被任命为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ICU的临时科主任。为了给每位患者确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杜斌常常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近10个小时在病房观察患者情况。在他的推动下,病人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组负责制,使每一位患者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思维的贯彻和治疗方案的落实,也实现了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他把科学、规范的协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带到当地医院,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为前线共同奋战的一线同仁提供了“协和经验”。

这个特殊的春节,杜斌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丰盛的年夜饭……他陪着的是重症患者、吃的是泡面,脱下防护服,就是一身湿透的衣衫。这样的条件下,他不曾烦躁,不曾有任何抱怨。每有亲朋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总回答说“现在顾不得”。

“对于从事重症医疗的医生和护士来说,我们总是要坚持到最后。等到这些病人的情况真正稳定了,我们才会离开武汉,离开湖北。”“这种时候,医生不上谁上”。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杜斌从不会缺席。几乎所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03年春天,SARS病毒肆虐全国,在这场“战役”中,杜斌被北京市借调做全市调度指挥。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常在深夜被叫到医院参与具体的诊疗工作。看到年轻的医生手足无措,他鼓励大家说:“不要害怕,我带领大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看。”。

从SARS、猪链球菌感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到禽流感、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山西临汾山体滑坡……每次接到任务,杜斌都没有犹豫,即刻启程,主动深入一线,来到危重伤员和病患的床旁,积极参与救治。他多次作为医疗专家组组长指导制定治疗方案,高水平地完成了降低事故病死率这一艰巨任务。

在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中,杜斌也总是承担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表现出一名医生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付出总有回报。他先后荣获“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十余项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国务院、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嘉奖。

不久前在国务院疫情防控首场英文发布会上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时,杜斌引用了《鼠疫》里的一句话——“这一切与英雄主义无关,唯一的法宝是正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反复强调:“你选择一个职业,有荣誉,也会有责任。如果你是战地记者,哪里打仗你就往哪里钻,因为这是你干的活儿;如果你是飞机的机长,拿着比较高的年薪,但如果飞机出事了,你应该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这是责任。医生也一样,这种时候,医生不上谁上?这是医生的责任。”。

身穿防护服的杜斌(右一)。“我们总是要坚持到最后”。

3月17日,首批完成救助任务的支援湖北医疗队陆续返程。但是,仍有一批重症医生坚守在武汉杜斌教授就身在其中。

他说:“即便疫情结束了,即便新发病例数维持在零,但仍然会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会有一部分危重病人在接受治疗。对于从事重症医疗的医生和护士来说,我们总是要坚持到最后。等到这些病人的情况真正稳定了,我们才会离开武汉,离开湖北。”。

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开始,杜斌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在杜斌看来,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边。气管插管是常见的“高危”操作之一。插管时,患者会喷溅分泌物、血液,或产生飞沫、气溶胶,增加新冠病毒传染的风险。但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2月4日下午5时,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转入杜斌所在的联合ICU。该患者呼吸极度困难,血氧饱和度仅50%。杜斌立即决定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尽管此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着暴露的危险,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呼吸困难缓解后,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医护人员立即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一道道有序且有效的操作之后,患者的情况逐渐平稳。

杜斌教授对重症医学的热爱是一种情怀,像一种透明的爱。这份爱透彻地帖敷在他的心房,无光无形,却随着他的热血奔涌到他全身。

2005年,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创建内科ICU,至今已有15个年头。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总结临床工作经验,结合重症医学发展前沿,以“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平台,在参加多项国际协作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独立的临床科研和转化医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60分。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项,并多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组织的医疗成果奖评选中获奖。

他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在国际学术期刊撰文介绍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极大提高了中国重症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由他主持创建的中国危重病医学临床研究协作组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唯一符合国际临床试验规范的协作组织,并代表中国加入了多个国际临床研究协作组织。

他还致力推广重症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他所主持的危重病医学基础评估与支持治疗(BASIC)培训课程,是国内非盈利性的重症医学教育平台,至今已经培训学员1000多人。杜斌教授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他已经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的杰出代表。

几乎所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杜斌的身影。图为杜斌(左三)带领医疗组进行病例讨论。ICU是个“有温度的地方”。

杜斌创建的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为内科危重病患者的诊疗和预后改善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评估、院内获得性感染、液体复苏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的临床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杜斌从不满足于现状,他常说:“我们要从崇尚技术的热潮中脱离,转而去探索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要从技术至上转变到怎样以病人为中心,使ICU从一个充满冰冷机器和设备的场所,变成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地方。”。

ICU可以说是病情最凶险危重的科室,这个病房的准入证可能就是死亡之门的通行证,很多病情危重和中晚期患者在这里饱受疾病折磨。当遇到心肺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时,如果还存有最后一线生的希望,杜斌教授会果断决定为患者再做胸部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协和内科ICU建科之初,病房没有转运呼吸机这类设备,呼吸困难的患者外出检查时,必须依靠医生用简易呼吸器手动通气才能维持生命,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捏皮球”。这本来已是“高难度操作”,但进入CT室拍片时,手动通气支持也不能暂停。进入CT室,就意味着会接受射线的辐射,每当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一定是杜斌教授。

年轻大夫都知道, 科里有一个原则:需要进入接触射线的房间时,只要有医生在,绝不让家属进。而在场的医生中,一定是年资最高的进。这条不成文的规定里,饱含着医生患者的爱,也暗藏着老师对学生的爱。杜斌教授的“规矩”,生动地诠释了那句话:“患者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前两年,杜斌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种说法:“重症医学的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畏惧。”他当即表示不能认同。“我觉得我们应该敬畏知识,尊重其他专科,敬畏生命,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

有一种说法, 生活由四种事件改变:爱、音乐、艺术和失去,前三者会让你对生活充满更多的激情和热情,但唯有失去才能让我们变得更为强大和勇敢。在重症医学发展的今天,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沉溺于与旧有理念的斗争中,更多地是要思考怎样才能创造新的专科,创造我们专科新的未来!”“把所有精力奉献给病人”。

早出晚归是杜斌的工作习惯。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5点到病房巡视病人,掌握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监测数据等第一手资料,进而掌握其病情的全貌。无论是节假日,无论是白天黑夜,也无论是医院的哪个病房需要,只要有危重病人杜斌的身影就会很快出现在患者身边。

就这样,不仅在担任总住院医师的3年内,而且在之后负责ICU病房日常工作期间,杜斌从未休息过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也正是这种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得杜斌在看似平常和枯燥的临床工作中,很快锻炼了自己,丰富了自身的临床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医院内相关科室的赞誉。1994年8月,杜斌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任住院医师。2000年8月,即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醫师,成为协和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之一。

杜斌的同事形容他“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只要与病人相关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亲自为患者吸痰,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相关的抢救操作亲自上手,调整呼吸机参数,深静脉穿刺,协助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以上种种,是因为他心里明白,患者病如猛虎、体薄如纸,每个护理和治疗的细节都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

他用近30年的从医生涯诠释了一句话:“把所有精力奉献给病人”。每次出差刚回京,他就拎着行李箱直奔病房。哪怕是“零交集”,他也可以应家属需求,深夜赴顺义会诊危重病人。2019年他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上的演讲中,这样说:“我们舍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病人,目的是为了改变病人的生活。”这句朴素的表达,背后是一位重症专家的无边大爱。那是医者的天职,是照进患者生命裂隙里的阳光! 相关热词搜索: 初心不改重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