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罗素的哲学史】

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四年,罗素在美国讲学。

这几个年头恐怕算是这个英国哲学家一生中最不愉快的日子了。

当时美国的守旧人士对他加以迫害,说他的书籍宣扬不道德的观念,使他难以再靠写作维持生活。

一九四一年初一位名叫巴恩斯的百万富翁邀请罗素到宾夕法尼亚的巴恩斯基金会去做哲学史讲演

到了一九四二年底,合同被突然中断。

七十岁高龄的罗素,既要养活一家老小,又要供三个孩子上学,而自己却没有工作,困难的严重是可以想象的。

但他终于找到一家出版出版他的哲学史讲演

这就是一九四五年出版的有名的《西方哲学史》。

本书的成书虽然事出偶然,但它却成了一部畅销书,成为罗素多年来可靠的收入来源。

这也是作者始料所不及的。

西方哲学史》从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西方世界,这本书成了一部公认的杰作,也是罗素著作在广大读者中间流传最广的一本。

这是二十世纪第一流资产阶级哲学家写出的第一部西方哲学史,也是直接根据哲学家原著写出西方哲学全部历史的少数尝试之一。

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纵论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不仅讲述了每个重要哲学家的观点,而且对过去的哲学家作出重新评价。

罗素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对许多哲学家的看法与我们不同。

但是象他这样集中地论述了全部西方哲学史,还是值得注意的。

而且以往的哲学史多半沉闷乏味,而这部《西方哲学史》却使人读来不觉枯燥。

尽管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些地方仍然很可借鉴。

罗素本人既是一个有自己见解的哲学史家,又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奠基人,所以在本书中不免反映出他在哲学上的倾向性。

西方许多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罗素没有把《西方哲学史》写成一部真实的历史,而是带有偏见的。

这是因为罗素对柏拉图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抱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但这本有倾向的哲学史却得到象爱因斯坦和马克斯・玻恩这些有哲学修养的科学家的赞赏。

爱因斯坦在一九四六年就说过:“罗素的《哲学史》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

我不知道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新颖创见还是他对于遥远时代的思想家所具有的同情感受该当受到更多的赞美。

”   这本书尽管流传至今不衰,西方世界对它瑕疵的指责仍然不在少数。

举例说,尊崇康德的人就一致认为书中讲康德的那一章是全书写得最差的。

罗素在引证康德的一句格言――检验行为的准则就是你是否愿意让大家都这样做――时说:“康德举了一实例说明借钱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 那就剩不下一文钱可借了。

康德学者异口同声地说康德从来没有举过这个例子。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疏忽是讲柏格森的那一章

这是一九一一年罗素做的一次讲演,只字未改就塞进书中。

当时罗素曾严厉批评柏格森把“主体与客体,……认识行为与认识对象混淆起来。

”其实罗素在他采取中立一元论的立场后,对这个问题早已改变了看法。

就在下一章他就又称赞起威廉・詹姆士否认主体与客体之间根本区别的功绩了。

除此以外,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兴起的重要哲学思潮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一字未谈,不能不说是重大遗漏。

本书出版以来已再版多次,并先后被译成各国文字。

中译本的译文水平在国内哲学著作翻译中也是比较高的,基本上达到了信和达的要求。

本书被收入最近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它是当之无愧的。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上卷,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三年九月第一版,李约瑟、何兆武译,3.00元;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六年六月第一版,1.95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