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地区残损硬币真伪鉴定及其兑换问题的探析

【摘要】残损硬币兑换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程序应先对残损硬币进行真伪鉴定,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硬币化速度缓慢、欠缺硬币清分机具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残损硬币鉴定都是薄弱点,不利于残损硬币兑换,影响到了人民银行的声誉。

本文对残损硬币真伪鉴定兑换工作进行探讨。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残损硬币兑 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程序 残损硬币真伪鉴定   一、残损硬币真伪鉴定   (一)残损硬币的分类   《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人民银行规定,“硬币有穿孔,裂口,变形,磨损、氧化,文字、面额数字、图案模糊不清等情形之一的”,不宜再继续流通使用。

根据不宜流通硬币的实物形态,作者认为可以将残损硬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缺裂型硬币,包括硬币出现穿孔、裂口、变形、损缺等情形,其表面的文字、图案等特征较为清晰,易于辨别。

流通中出现的此类残损硬币通常以人为导致为主,如对硬币进行打磨、穿孔等做成的各种饰物、工艺品等;另一类是模糊不清型硬币,由于磨损、氧化、侵蚀等各种原因导致硬币表面出现腐蚀斑点、锈渍等,硬币的文字、面额数字、图案等表面特征无法有效识别。

这类残损硬币相对较多,如因保存、使用、运输等自然磨损形成的残损硬币;如在某些旅游景区,游客将硬币投入水池,长时间水泡后变成了锈蚀硬币,在一些红白、乔迁、奠基等事件中,硬币被用作图取吉利的工具,被丢弃在地板下,衣柜底或地底下等,长年累月被氧化,锈渍斑斑等诸多人为因素导致的残损硬币

(二)硬币真伪鉴定   1.对比法。

此法是将待测硬币与一枚同面值同版别真硬币的每个部位进行仔细比对区别,从而识别出真伪的方法。

比对的部位既可以是图案文字面额等外观特征,也可以是硬币边部,还可以是声音的对比。

对比法需要借助放大镜这一工具,简单易行,是识别硬币真伪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仅适用于硬币表面特征比较清晰的情形,对于图案、文字、面额等模糊不清型的残损硬币,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并不理想,使之失效。

2.测量称重法。

通过千分尺、工具显微镜、图纹测高仪、衡器等度量工具,测量硬币直径、百度、清边宽度、重量等重要物理参数,判断其是否符合真币技术标准或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从而对硬币真伪进行判别。

但对于氧化或锈迹严重的残损硬币,其物理参数可能已超出公差范围,在此基础出上测量的结果就不能作为判别真伪的依据,因此还需配合其他方法综合研判。

3.合金成分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仪器检查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能对硬币的金属成分及成分配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识别硬币真伪的能力,但此方法倚靠专业仪器和设备,并不适用于面向广大客户的残损硬币真伪鉴定,应用面较窄。

4.机读法。

即通过非接触测量硬币的机读性能来判别硬币真伪,主要设备有硬币清分机等,是硬币真伪鉴别的主要技术手段。

这种方法同样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

(三)残损硬币真伪鉴定的难点   1.残损硬币本身特征客观上造成鉴定难。

对于缺裂型硬币,借助于面额、文字、图案等表面特征真伪鉴定相对容易。

但对于模糊不清型硬币残损硬币外表呈现氧化、生锈、斑痕等,仅仅依靠表面特征进行真伪鉴定,如利用放大镜进行比对分析,利用度量工具进行测量等方法难以奏效,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合金成分分析,或利用机读性来辨别真伪等,这就需要残损硬币兑换鉴定机构具有相关的设备条件,否则难以进行有效的真伪鉴定

2.缺乏有效的鉴定工具。

目前,人民币纸币鉴定工具有很多种,包括各类现金清分设备,专门的残损人民币纸币鉴定仪,均具备一定的纸币真伪鉴定能力,依靠这些鉴别工具可以较为准确地断定出纸币真伪,即使是票面污损严重,图案文字面额特征不清楚的残损纸币,也可以检测磁性如第五套人民币横号码,荧光如无色荧光油墨、无色荧光纤维、有色荧光油墨等,以及红外检测等,从而识别出真伪

但对于硬币真伪鉴定,目前主要借助放大镜这一工具,凭借工作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在遇到图案、文字、面额等模糊不清型的残损硬币时,就变得无能为力,不得不寻求其他更专业的设备。

但由于各种原因,专用硬币鉴定工具严重短缺。

以宁夏吴忠市为例,硬币真伪鉴定主要依据放大镜,截至2015年3月末,吴忠市12家金融机构186个营业网点,没有1家金融机构配备硬币清分设备,无可靠的硬币鉴定仪器。

3.相关人员鉴定技能和经验欠缺。

无论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临柜人员,还是人民银行货币发行部门人员,日常接触人民币纸币多,对纸币真伪判断能力强。

然而对硬币而言,表现出“三少”特征:一是硬币面额小,对硬币防伪特征普遍关注较少;二是兑换残损硬币情形少,导致经验不足,以宁夏吴忠市为例,2012年至2015年3月末,吴忠市累计投放硬币443万枚,但兑换比例不足1%;三是对残损硬币兑换重视度不够,相关技能学习培训少。

人民币反假货币培训中,往往注重人民币纸币防伪特征的培训,而忽略了硬币防伪特征的讲授,在人民银行组织的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考试中对硬币防伪特征的考察也较少,使得相关人员的硬币真伪鉴定技能欠缺。

二、残损硬币兑换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未对残损硬币兑换进行明确规定。

目前,关于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的主要依据为《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该办法对残缺污损人民币纸币兑换较为详细,但对残损硬币兑换规定并不是十分明确。

一方面未明确兑换标准。

如针对缺裂型硬币,办法并没有规定是否有全额和半额两种兑换标准;另一方面未明确是否存在不予兑换的情形,如确系持币人损毁的,是否不予兑换或半额兑换

使得在处理残损硬币兑换业务时,容易形成处理依据盲区。

(二)大宗残损硬币兑换操作困难。

对于人为损毁的残损硬币,如乔迁或奠基时埋入地下、旅游景区抛于水池等产生的残损硬币,通常数量较大,客户提出兑换大量残损硬币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兑换残损硬币前需要进行清分、鉴定等前期工作。

对于硬币清分,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硬币清分设备,清分工作完全依靠手工,耗时费力,容易发生拒绝推诿现象。

对于残损硬币真伪鉴定,不仅鉴定困难,而且数量众多,部分金融机构往往以“难以辨别真伪”为由,甚至要求人民银行鉴定后才愿办理兑换业务,消极对待残损硬币兑换业务,导致大宗残损硬币兑换困难。

(三)缺少针对硬币真伪鉴定书   目前货币真伪鉴定的凭证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真伪鉴定书》,凭证要素包括币种、券别、版别、数量、面额、冠字号码等,对鉴定纸币有较好的适用性,但硬币均没有冠字号码,出具的货币真伪鉴定书难以明示是哪一枚硬币鉴定结果,给兑换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加强残损硬币鉴定兑换工作的建议   (一)推广应用硬币自动化处理设备   随着小面额人民币逐步硬币化,硬币的收付、处理、鉴定必然朝着机械化、电子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同时破解残损硬币鉴定兑换难题,建议一方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广高性能、高实用性和兼容性的硬币处理设备,如硬币真伪鉴别仪器、清分机、包装机等,具体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清分整点中心配备具有硬币真伪鉴别功能的硬币清分机,条件成熟的配备硬币清分包装机,既缓解硬币的清分压力,又解决残损硬币兑换过程中的清分、真伪问题。

另一方面建议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配备硬币真伪鉴别仪器,以增强人民银行硬币真伪进行鉴别的能力,维护作为人民币发行银行权威和声誉。

(二)增强硬币防伪知识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引导力度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在加强内部硬币防伪知识学习和提高鉴定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外部培训和宣传。

适当增加反假货币上岗资格培训考试中的硬币防伪知识考核部分,增加防伪反假培训中的硬币防伪特征内容,使纸硬币并重,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学习硬币鉴别知识,提高鉴别能力。

同时重点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减少因存储、保管不当导致的残损硬币现象发生,营造爱护人民币尊重硬币的良好氛围,杜绝各类掩埋硬币、随意抛弃硬币等不良社会风气,从而解决大量残损硬币需要兑换的问题。

(三)完善残损硬币兑换管理办法   建议针对残损硬币兑换的特殊性,可参考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管理的处理意见,做出相应的明确规定。

一是明确兑换标准,对穿孔、裂口、破缺、压薄、变形等缺裂型硬币,确定是否存在硬币剩余面积概念,按有全额和半额兑换标准;二是明确兑换范围,对确系故意损毁人民币硬币的,明确是否应予兑换

(四)提高残损硬币鉴定兑换工作的管理水平   一是针对大宗残损硬币兑换问题,在现存硬币清分机具不到位,清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要求客户对残损硬币进行前期清点分类,承担起相应的硬币保管不善的责任,从而缓解因大量清分工作挤占业务时间的压力;二是针对硬币无冠字号码,货币真伪鉴定书无法明示是哪一枚硬币鉴定结果的问题,利用现行或设计密封技术好的专用硬币封装袋,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真伪鉴定书》中注明鉴定硬币的券别、版别、枚数,与鉴定硬币一同封装入封装袋中,从而确定出鉴定硬币

作者简介:马建林(1974—),男,回族,宁夏同心人,供职于人民银行吴忠市中心支行同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学。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