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导航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导航

一、命题规律探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为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七章内容,多年来高考重点围绕以下两个考点展开:一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级要求:B),二是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级要求:B)。在近几年的理综卷和单科卷均有考查,如近四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中,2008年第11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的内容,2009年综合考查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内容,特别体现在对隔离作用的考查上,2010年第12题及2011年第6题,均对现代进化理论的四点核心内容进行了考查。   本专题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是选择题,能力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试题难度系数为0.6~0.68,未来的高考预计也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二是基因频率的计算。   二、复习建议   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法来理解和掌握种群物种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物种的形成与生物的进化、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等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有关理论,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此外,要借助概念图来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因为本章涉及概念多,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在复习中通过概念图策略,从新的视角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化,有助于同学们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   三、高频考点梳理   考点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      1.自然选择的对象   (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例1.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解析: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选择),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这样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答案:D   特别提醒: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时要明确变异是自发的、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一般来说,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生物进化的速度越快。   考点2: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1.核心内容解读   (1)变异与环境: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起选择作用,并不影响变异的方向。通过环境选择将生物个体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   (2)物种形成   ①方式:渐变式和爆发式,爆发式是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   ②三个环节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例2.右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解析: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论文联盟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在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在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   答案:B   2.易混知识提醒   (1)如何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可以称为一个种群?   关键看这个群体是否满足三个要素:①同一地域;②同一物种;③全部个体。   (2)如何判断两类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看二者杂交是否可以产生可育后代。   (3)如何区别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便是生殖隔离。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后再形成生殖隔离,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 作文 /zuowen/   (4)生物进化物种形成是不是一回事?   二者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是生物进化,例如分子进化速率虽然很慢,但却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内因。地理隔离可以导致两个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这是量的改变,一旦种群基因库间出现足够大的差异产生生殖隔离,便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这就是质的改变了。   例3.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频率;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但后代无繁殖能力,所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一般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D   考点3: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现象   生物的进化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解释,绝大多数考生归纳到环境导致生物的变异,实质不对,应该是变异在前,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起到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改变。这正是高中阶段解决问题类知识点的难点,故其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又一角度。。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本知识点是一解释类知识,故考查本知识点时多联系具体实例,考查解释、分析、综合能力,对本知识点的复习,应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例4.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种群内,喙小的个体只适于食用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但是取食速度较慢。从1976~1978年该岛一直未下雨,引起地雀种群数量、食物组成变化如下图所示。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平均增大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   B.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杂交试验   C.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增大的原因是,食物中大而硬的坚果比例上升   D.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   解析:根据图可知,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平均增大4%,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通过图中折线可以知道,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否可遗传,要做杂交试验去检测;1978年大而硬的坚果比例由于地雀捕食而显著减少,不是地雀喙增大的原因。 作文 /zuowen/。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