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与述史模式反思

摘 要:文学作品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一种体现方式,是国家历史背景发展记录的一种必然方式。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内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时间特征的文化形式。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我国文学发展中两个重要部分,在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时期内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其文体和叙事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文体互渗叙史模式文学作品发展中无可改变和替换的一种发展方式。

因此,本文中针对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述史模式进行反思研究和分析。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述史模式   1 前言   现代文学的起源时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当代文学在时间的划分上至今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在其时间的分割上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二者在文体叙史模式上具有相似性,最终导致不能够明显的对其时代进行划分。

目前,我国学者在对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主要是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二者的分割点[1]。

因此,在对二者进行文体互渗叙史模式研究中需要从其时代背景、历史环境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二者之间的文体互渗叙史模式

2 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   文体渗透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现代文学文体互渗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其文体互渗意识的发展上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意识相对较为强烈。

例如,梁启超在其文学作品中曾经大力倡导“中国文学想要发展,需要不断的创作文学文体,利用文学文体渗透的作用,进行文化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改善国民的精神内涵。

”此外,在该时期内的作者为进一步创新文体,强调无体文化。

鲁迅在对《雨丝》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坚信该部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无体作品,在一定限度上表达了作者的自由情感[2]。

鲁迅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在现代文学时期,作者更加强调的事一种文体创新和自由,利用文体互渗的效果将诗词文体,转化成白话诗文体,以一种更加自由、直白的表达方式创新文学文体

此外,该时期的不同文学作者将散文体与诗歌文体互渗,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价值的现代诗体。

例如,郭沫若、朱自清、胡适等均是新诗体的代表作者。

由此能够看出,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追求文体的自由、创新互渗

2.2 当代文学文体互渗   我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的强化了文体渗透的作用,不仅传承了现代文体渗透的方式,还进一步的将外国文体与中国文体进行互渗,从而形成当代文学文体形式。

例如,郭小川、贺敬之等将中国文学中的诗体形式与国外话剧文学体形式进行互渗,从而形成了具有话剧和诗意的文体结构形式,将情感与文化内涵充分的在文学文体进行融合,形成了当代文学文体创新发展

此外,我国当代文学文体互渗,不仅表现在中外文体互渗上,在国内文体互渗上更进一步的加深了文体互渗的内涵性,拓展了范围。

例如,沈从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作者,在其作品《编程》、《阿黑小史》中将我国古代的诗词文体与现代的散文文体进行互渗,从而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故事寓意、故事环境等互相表现,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3]。

而韩少功在其作品《马桥词典》中将词典文体形式与故事文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词典故事文体,更进一步的将主观意见与客观意见的解释相融合,进一步的创新了词条解释作品发展

由此能够看出,我国当代文学在其文体互渗意识上较现代文学更为强烈,且在融合方式上更加多样化。

3 现当代文学述史模式   文学叙史文学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其叙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历时文化进行在线,还需要真实的反应在不同历时时期的故事内容,还原历时的真实性。

因此,在其叙史模式上受到不同时期文体互渗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3.1 现代文学叙史模式   现代文学叙史模式中主要采用的是对历史故事进行叙述,以评论的方式展现作品的内涵和观点。

例如,鲁迅在其作品《野草》中意评论性的方式,利用散文和诗词文体互渗的方式将作品中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涵进行阐述,并且阐述了自我的观点和看法。

而郭沫若在其作品《女神再生》中利用戏剧和诗词文体互渗的方式,将作品中的神话历史故事进行情节再现,并且在文章中不断的将自我观点和意见进行总结[4]。

由此能够看出,我国现代文学叙史在其模式上主要以文体互渗的方式,利用评论性的文字将历史著作进行编著,从而形成该时期的文学叙史作品

3.2 当代文学叙史模式   当代文学叙史模式受到当代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影响,在其叙史模式上也展现出了与现代文学不同的模式

以互联网文学发展为例,当代我国文学进行叙史上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图文并茂为主的一种文学叙史形式。

叙史文学中将历史时刻画面与文字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学叙史模式

此外,互联网博客的产生,将文学创作更加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利用博客进行创作。

这样更进一步的将文学叙史模式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记录的形式,真是的还原了历史时期内的故事和文化,与此同时作者还可以将故事所发生时的情感和自我评价进行记录。

由此能够看出,我国当代文学叙史模式创新打破了现代文学叙史模式的框架,更加平民化和真实化。

4 总结   文体互渗叙史模式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学创作的领域中只有具有强烈的文体互渗意识,才能够创新出更加完美、具有吸引力的作品

在其叙史模式上也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够更加充分、完整、真实的展示内容。

因此,未来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掌握和创新文体互渗,完善我国文学叙史发展结构,促进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旭东.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J]. 文艺研究,2012,08(01):61—70.   [2]丁仕原.跨文体文体开放――关于当代文学体裁的思考[J]. 晋阳学刊,2011,01(06):139—141.   [3]方汉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J]. 广东社会科学,2011,02(08):150—159.   [4]苏涵.从文体创造看当代戏曲文学的特征属性与文学价值[J]. 戏曲艺术,2016,01(09):104—12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