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在银行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

【摘 要】影像技术近年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如票据归档、事后稽核、支付结算等方面。

本文从影像技术支付结算领域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影像技术 支付结算 影像交换系统      在金融支付工具中,支票携带方便,具有信用和授权补记等功能,是我国最普遍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支票只能在同城范围内使用。

在跨区域经济往来中,人们只能选择汇兑、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甚至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票据传递成本高、清算效率低、资金在途时间长,缺乏灵活性和便利性,使用极不方便。

支票影像技术是银行综合运用影像技术支付密码等技术,将纸质支票转化为影像和电子信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支票影像和电子清算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进行提示付款,实现支票全国通用的业务处理技术

票据影像交换系统就是影像技术在银行票据交换过程中的实体表现。

一、建设影像交换系统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动我国支票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支付结算需求   近年来,虽然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发展迅速,但支票仍是重要的信用支付工具。

据统计,2007年支票的年签发量为12亿笔,金额达300万亿元,其中跨城市的支票使用量达到10%左右。

伴随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经济主体的频繁交往和地区经贸的纵深发展,支票日益呈现突破地域限制和实现全国通用的态势。

我国部分地区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的组织下,开展支票跨区域使用试点,例如京津廊区域、上海及周边区域、广深区域等,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支票全国通用的强烈需求。

2.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顺应国际支付清算的发展趋势   目前,许多国家的支票均已实现全国通用,美国《21世纪支票法案》在保护传统清算方式的同时,鼓励采用影像技术推动票据的无纸化传递和清算;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建设基于影像技术的全国支票截留系统

显然,影像技术正引领未来票据领域的发展,在支付清算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在立足国情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在全国金融系统推广了以影像技术为支撑的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平台,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和支票全国通用。

二、影像交换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处理流程      根据我国幅员辽阔、业务量大、各地业务量不均衡等实际情况,同时为避免业务处理集中于一个节点带来的巨大压力,影像交换系统采用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影像交换总中心,负责接收、转发跨分中心的支票影像信息

第二层是影像交换分中心,负责接收、转发同一区域内的支票影像信息,并向总中心发送和接收跨分中心的支票影像信息

第三层是票据交换所,负责采集支票影像信息和录入电子清算信息,按规定格式生成支票业务报文。

影像交换系统提供了多种接入方式。

银行机构可以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也可以通过票据交换所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

采用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应具备影像采集条件,并与影像交换系统连接,通过省级机构集中向影像交换系统提交和接收支票影像信息

采用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由于未与影像交换系统直接连接,可采取传递实物支票或磁介质方式,委托票据交换所向影像交换系统提交和接收支票影像信息

其中直接接入方式能更好地提高支票清算的效率,目前,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已实现直接接入方式。

影像交换系统的处理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纸质票据流,即收款行完成纸质支票的截留和影像采集;第二阶段是影像信息流,即影像交换系统影像业务信息传递给出票人开户行审核付款;第三阶段是资金清算流,即出票人开户行通过小额支付系统返回业务回执和完成资金清算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