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用责任感恩艺术 国家艺术基金给多少钱

陈华 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吉林市画院院长,吉林市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说起陈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在同行眼中,他可谓吉林画坛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在文化局领导眼中,他是个带动江城文化事业发展的变革之才;在青年画家眼中,他是铺路的良师益友;在更多人眼中,他是一名屡次获得大奖的著名画家,是带给吉林市民更多文化生活的人……   但第一次见到陈华本人,却很难把他和“画家”这个身份联系起来:方正的面容,朴实的衣着,敦厚的身材,豪爽又不失温厚的性格,让人油然生出一股亲近之感。

他的画作也是一样,含蓄的墨染里,北方、春天、关东父老乡亲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厚重与朴实中蕴含着热情与活力,展现着他对家乡这片土地和生活的热爱。

从美术教师到职业画家   出生于1964年的陈华是地道的关东汉子,年少时他从未想过自己日后会踏上艺术之路,那时这个懵懂的少年也仅仅是对每周两节的美术课略感兴趣而已。

1981年,他考上了永吉师范普师班,业余选修美本专业。

因为成绩优秀,他提前半年留校任教,成为一名美术教师。

四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对绘画艺术萌生出了越来越浓厚的热爱,于是他报考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生涯。

因为是工作之后再回校学习,此时的陈华没有学生惯有的迷茫,很快确定了清晰的目标――此时遇到的恩师袁武成为了他日后学习的榜样,陈华决心做一个优秀的画家

除了跟随老师各地采风、写生,陈华也不断学习,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追求着。

2000年到2010年间,他先后进修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院人物画高研班、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生班等,不断“充电”,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接触同行业顶尖人物。

陈华的画技飞快进步,画风也逐渐成熟。

同时他领悟到了一点,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选材更为考验画家的思想内涵。

作品是画家对生活的再次提炼和展现,没有这种神魂,只有笔墨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对表现的主题充满了热爱,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提炼,将这份感情通过笔墨融入到画面中去,才能赢得更多观赏者在情感上的认同。

就这样,一幅幅饱含情感的画卷让陈华捧走了一个个奖项:作品《塞外春晓》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海潮杯中国画大展金奖;《关东春雪》获中国美协2004年中国画大展铜奖;《关东春潮》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大展优秀奖;《烽火少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关东烟》获第二届齐白石奖优秀作品奖;《北方春天还很寒冷》获纪念叶浅予诞辰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春天•有阳光的中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烽火少年》获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铜奖;《热土》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铜奖……   2010年陈华被评为国内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30位人物画家之一,入选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l00位人物画家,也是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画家

“我的事业离不开吉林”   随着陈华画坛声名鹊起,他面前也铺开了一条光明大道:留在北京这个艺术之都,做一名专职画家

在北京,可以随时感受最新的文化艺术气息,与同行们产生更多思想灵感的碰撞,众多的美术馆、画廊、书店、策展机构更是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无论是从创作还是名利的发展上,留在北京意味着更多被认可的机会。

陈华考虑的更多:“我的事业离不开吉林市”。

从2002年进入吉林市画院任专业画家,到如今的吉林市本土画界领军人物,陈华从不忘记培育他的市委等各界领导,也不忘他身上被寄予的希望――引领吉林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迈入文化产业的新天地。

对于一个处于创作黄金期的艺术家,时间是如此宝贵。

陈华可以做更多的技巧研习,画出更多的精美作品,获得更多的业界声望、物质荣誉和掌声,但他选择了扛起一个又一个的责任:吉林市画院院长、吉林市美术馆馆长、吉林市美协主席、吉林省美协副主席、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副主任。

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振兴吉林画院,带动吉林市绘画事业的发展,如何培育和发展本地的文化市场。

从担任吉林市画院院长的那天起,陈华就铭记着自己身份的转变:他不单纯是一个画家,不能将眼光局限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而是要成为推动地区艺术文化发展的力量。

陈华看来,画院成立的意义在于为画家群体提供创作、交流的平台。

但在当时,无论画院内部还是吉林市绘画界,都存在着艺术氛围沉闷,画家埋头创作、“闭门造车”,缺乏彼此交流的情况。

陈华在工作中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解决模式,正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沉闷的氛围。

“走出去”就是鼓励青年画家走出吉林市,到更广阔的天地见识学习。

陈华坚信眼界开阔对提升自身创作水平助益良多,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吉林市十余名青年画家先后到国家画院、中央美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进修深造,艺术修养和学术水平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请进来”就是邀请名家来吉林市讲学,办画展,让更多本土画家得到与大师学习、交流、切磋的机会。

陈华利用他在京学习时的人脉资源,先后邀请了著名画家袁武、贾涤非、张桐禹、徐恩存等来吉林讲学,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效果。

同时画院和美协内部一直保持交流沟通,在他的提议下,每年度地区都会举办学术展览,届时画家们会将本年完成的画作进行统一的展示,彼此点评,也进一步增强了创作的热情。

陈华一直着力为画坛注入有生力量,为年轻人提供创作的空间与机会。

2010年吉林市画院面向全国高校招聘了四名研究生,在他的争取下,吉林市画院专职画家由最初的两人增加到如今的七人。

考虑到事业编制名额有限,他灵活地采用社会招聘的形式,外聘了30多位画家,而这些画家中每年都有10多人次能在国内获重要奖项,让吉林市画家获奖人次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使江城画坛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艺术成为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文化产业   在陈华眼中,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品是风向标。

艺术品市场的兴旺繁荣与否体现了一个城市文化品味的高低。

但在2006年前的吉林市,人们对字、画的收藏还习惯于要、送,很少花钱去买,更不要说是高价收购了。

培育和规范吉林市艺术品市场等于从零做起,横在陈华面前的是个开创性的工程。

2006年吉林画廊成立,是陈华和他的团队迈出的第一步。

除了举办袁武等国内画家的作品专拍,画廊还多次组织举办了乌克兰等国外画家作品展。

来自异域的风情不仅让本土画家眼界大开,审美得到提升,而且还满足了市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吉林画廊的成立,改变了吉林市民对艺术商品的认识,从“求、索”到“买”,从买一幅画2万元嫌贵到现在买一幅画花200万眼睛都不眨。

艺术品市场初步培育起来后需要进一步规范,在市文化局领导的支持下,陈华乘势成立了吉林瀚华拍卖公司。

这是吉林市第一家以艺术品专拍为经营项目的公司,它成立的目的在于在吉林市建立正规的艺术品销售渠道。

2011年8月6日首拍,全国100多位收藏家莅临现场,拍得200余件展品,金额达3500万元。

此次拍卖首开东北书画市场先河,带动了市民的艺术收藏和消费积极性,也拉动了一个城市的艺术品市场。

吉林市艺术品市场前景越好,青年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会更受到积极的鼓励,进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市场,如此一来,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文化产业就会在健康的轨道里继续运行。

陈华谈到吉林市艺术发展前景,极为欣慰。

艺术品市场是软性的,城市文化的彰显还需有硬性标志。

陈华早就有一个想法,随着时机成熟,他和文化局领导提出要筹建吉林市美术馆

“我们还要筹建一座美术馆

把全国和世界顶级画家的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提升吉林市文化品位。

”如今,经过两年时间打造的吉林市美术馆已经成为江城百姓茶余饭后常去的地方,足不出市就可以免费观赏到全国以及国外知名画家的展览,提高和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鉴于陈华吉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贡献,市委、市政府将代表吉林市文化文艺最高奖的“松花湖文艺奖”颁给了陈华

在获得第五届“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中,陈华是最年轻的。

颁奖词也许是对他的最好概括:“在中国画坛,他是一幅北国江城的水墨画;在吉林画坛,他是一个标志性符号。

画家画院院长,从飘逸的长发到俊朗的短发,他在中国画坛革新的变奏里大胆演绎。

学术年展,呕心沥血;文化产业,蒸蒸日上。

他为青年画家铺路,他让古韵江城扬名。

他用流派震撼画坛,他用责任感艺术

”   责任编辑 陈晰。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