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绩效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银行绩效

一、引言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主要机制之一,享有雇佣和解聘高级管理层,制定高管薪酬制度的重要权利,因此,董事论文联盟会制度以及董事会的运行效率对企业业绩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有关董事会研究主要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以及独立性等层面展开。然而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特点,商业银行董事会也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下文将从银行董事会规模及其结构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二、董事会规模银行绩效   Booth et al.(2002)研究发现银行董事会规模较一般公司偏大,工业、公用行业董事会的平均规模较低,分别为11.79和11.46,而银行业的董事会平均规模却达到16.37。Prowse(1997)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控股公司的董事会相比一般公司会更加不及时地对管理者做出惩罚,因此会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Byook et al.(2000)研究发现,更多的银行董事导致关联贷款增加并因此降低银行绩效。而Adams和Mehran(2003)的研究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利用1959—1999年的美国银行数据经过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大的银行在Tobin‘Q值方面表现更好。    关于董事会规模银行绩效的关系,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曹万林(2006)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绩效董事会规模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李维安和曹廷求(2004)发现银行董事会规模银行绩效产生了正面影响。潘敏和李义鹏(2008)则以美国银行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特征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发现董事会规模银行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有关董事会规模银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但是董事会银行治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董事会规模作为董事会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银行绩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较多的董事会成员有助于董事会内部知识结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完善和互补,从而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绩效;但是,随着董事成员的增多,董事会进行决策、控制、协调等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当董事会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难以弥补其成本上升时,必然造成银行绩效的损失。   三、董事会结构与银行绩效   董事会结构作为董事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董事会结构也是银行治理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外部董事的比例反映了董事会独立性,并且,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越强,对经理层的监督也应越强(潘敏和李义鹏,2008)。 毕业论文    在理论分析方面,Booth、Cornett和Tehranian(2002)指出,一个有效的董事会必须是独立的,并且外部董事的比例以及董事长兼任表现出了董事会独立性。Fama和Jensen(1983)研究发现外部董事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有动机监督经理层,从而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上述的理论研究一致认为,董事会独立性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同时一些实证方面研究结论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如WEisbach(198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部董事董事会大多数的公司在公布反收购政策后股价会上升,并且在公司 毕业论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