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嫌母穷”不是孩子的原罪】母不嫌子穷

编辑荐语:“晚报早评栏目是《深圳晚报》的品牌栏目,栏目关注国内焦点事件及深圳本土热点新闻,言论视角更多地对准百姓生活,瞄准民生百态,以观点解读新闻,以观点碰撞新闻。

稿件既有名家手笔,亦有草根感悟。

其刊发稿件文笔犀利,语言辛辣,有思辨,有哲理,有智慧,也不乏针砭和警策。

深圳晚报》“晚报早评栏目编辑刘邦致      在外打工十年的何女士经济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十一岁的儿子却常常说她是乡下婆,称“买书包也不会买,买盒饭也没有有钱人的香”。

伤心的母亲无奈地追问:“我该如何拯救我的孩子?”   我习惯性地认为穷人的孩子一定“早当家”,但是看到这则新闻后,除了诧异还是诧异,脑海中只剩下两个字:悲剧!《增广贤文》有言:“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可对于十一岁孩子“大逆不道”的行为,除了“不懂事”之外,我们似乎没有更多理由去责怪,因为孝道之类的道德根本就还未来得及在他们的脑子里成型,这并不是孩子原罪

我想告诉这位母亲的是:孩子之所以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多半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大多数家长培养孩子的态度。

贵族学校、名牌是孩子们攀比的目标,而父母的娇宠和纵容又让这种攀比进一步加剧,但很明显,在这方面,农民工家庭显然捉襟见肘,“供血系统”的脆弱是导致孩子产生怨恨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生长在农村的孩子的理想更像是一场梦,很美好但是遥不可及;而城市农民工子弟的理想却像是玻璃橱窗里的蛋糕,近在咫尺,却触手难及。

在学校,这种优越的城市生活、贵族生活似乎离他们很近,可是一旦回到那个贫困的家庭,“公主”马上变成“灰姑娘”。

巨大的环境反差,极易造成孩子对贫困家庭的怨恨。

可见,“儿嫌母穷”不是孩子原罪,这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水土不服”的心理疾病。

谁来拯救孩子?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无奈:在农村教育“贫血”,到了城市,虽然教育条件好了,但是经济上又容易“供血不足”。

如果城乡教育能够达成公平,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就不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在城市里挣扎,如果有适合的教育环境,他们也就不会忘本,或许“儿嫌母穷”这样的“忤逆子”会少一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育恐怕也是如此吧。

题图/父母的宣言/只红梅      ・点评・   “儿嫌母穷”到底是不是大逆不道?文章从“不是孩子原罪”入手,阐述城市农民工家庭的无奈。

思路独特,观点新颖。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孩子母亲稚嫩的责怪正是对城乡教育不公的有力责问。

(刘邦致)。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