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把握幼儿园德育的契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如何把握幼儿德育契机,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契机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可见,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更影响社会的发展。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娃娃抓起,这已是全社会认同的事情。为了避免幼儿德育流于形式和说教,重要的途径就是善于把握、利用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到几点启示:

一、把握幼儿道德情感和行为体验的契机

契机教育幼儿而言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在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幼儿园特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幼儿一日活动,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激发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道德情感及行为体验转化为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如新生入园时,为了缓解他们入园焦虑的情绪,我们会邀请大班的小朋友来和新生做游戏,让新生初步体验爱的情感,培养大班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再如我们结合主题“我爱地球”,让幼儿利用看、听、画、做等,了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在社会领域中开展“做个守时的好孩子”主题活动,让幼儿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作息时间,培养幼儿做什么事情都要守时的良好品质;在艺术领域“家乡美”“画你眼中的家乡”等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热爱自己生活、成长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适时树立德育参照物。

幼儿模仿性强,道德认识尚处于他律阶段。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适时地树立一些参照物,让幼儿直观地进行比较认识,不仅能帮助幼儿清楚地辨别是非,而且能提高其道德认识。幼儿之间正面或反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幼儿自身的过去与现实,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榜样,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传说、故事中的优秀人物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德育的参照物。如在吃点心时,有的小朋友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而有的小朋友则吃得到处都是,还有的偷偷把点心倒在垃圾桶里。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爱惜粮食的故事,让小朋友辨别哪些行为做对了,哪些行为做错了,为什么?大家通过一正一反的对比,马上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师再从中进一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懂得尊重农民伯伯及他们的劳动,从而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习惯。

三、利用社会道德环境和氛围的教育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中的种种信息正越来越快地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社会信息,适时利用社会环境和氛围,对幼儿进行德育。如全国开展的评选“美德少年”“最美孝心少年”活动,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幼儿了解少年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自强自立、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尽责奉献等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再如,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根据幼儿园的安排,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各种针对传统节日的公益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绘画、手工DIY、环境创设等形式,营造氛围,在充分体验欢快节日气氛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家园共育,强化道德意识。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长幼儿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德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幼儿一日在园时间只有不到8个小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家园教育脱节,家长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好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就可能养成自私自利、好吃懒做、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坏习惯,这样也将影响孩子一生。所以,要使我们德育行之有效,家长的协调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脾气个性等,另一方面把幼儿德育的计划、内容等情况,以及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等向家长一一介绍,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德育,进一步强化幼儿道德意识。

幼儿德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应及时纠正,并鼓励其改正,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影响幼儿,有艺术性地引导他们接受别人的建议或意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对事,健全幼儿的人格修养。教师、父母及幼儿周围的人如果能好好把握幼儿德育契机,必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幼儿德育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慧敏.德育索真——兼谈教育的根本宗旨[J].文教资料,2009,(21).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