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习

【摘 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图书馆扮演怎样的角色,图书馆学习又起多大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图书馆学习氛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是教师继续学习专业成长的根本保障,图书馆专业服务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图书馆学习也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理想平台,所以说,图书馆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选择。

【关键词】图书馆 学习 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72—02。

国际图联主席英格丽德·帕伦特在2012年国际图联世界图书馆信息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信息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值得信赖的中介人”①然而,科技的发展却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这一领域对用户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用户不依赖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员、通过网络及其丰富的途径查找获得包括高价值、高信赖度知识在内的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升”②现在“已经没有人将图书馆门户作为查找信息的首选入口了”③就连身在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们也把学习提高的工作重心偏离了图书馆,难道事实真的如此?图书馆学习教师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吗?回答是否定的。

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是教师继续学习专业成长的根本保障。

在实际工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查找和获取高价值、高信赖度知识仍然困难”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淹没在信息中,却渴望知识”④这是因为查找信息的方法不对,搜索引擎的功能无法代替图书馆的缘故,这不得不让我们了解一下图书馆的概念,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是合作伙伴,与人们协同合作来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图书馆是一种门户,把用户与可靠和有效的信息世界联系起来;图书馆是一种体验,通过对知识的关联和重组来支持用户学习、研究与生活;图书馆是一个网络,把丰富的信息、社群和服务链接起来,支持用户的体验和“生活”。⑤图书馆具有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这些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能。

著名的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与设备,促使读者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中小学图书馆还具有其特殊的教育职能:(1)配合教材,辅助教师教学;(2)扩大知识,开发智力;(3)独立思考,培养能力;(4)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实现“以培训为主”到“实践中的学习”的转型,构建科学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无校界、跨区域的优质学习资源的整合汇聚机制和共享服务平台的良好集散地就是图书馆。未来的信息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现代化教育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这都要求教师利用图书馆提供服务。中小学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读者可不必到图书馆就能享受图书馆服务,老师们在家中或办公室,都可以利用网络终端进入图书馆,不仅可以使用隶属本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而且还可以使用网络上其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其他网站上的信息

图书馆专业服务教师阅读学习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图书馆的公益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图书馆是唯一无偿为人们系统地提供阅读保障的专业机构,从知识管理的专业程度而言,没有机构能出图书馆之右,没有谁能比图书馆更了解公众的阅读需求,更善于优化信息,更能提供专业的阅读服务。长期以来,图书馆的价值被大众忽略了,图书馆的价值不可能被搜素引擎所代替,如要解决“爱因斯坦直到三岁才会讲话,请问他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未必会查到最准确的答案。

当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数字化。图书馆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转向新型文献载体。(2)网络化。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依托大型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检索技术,使用户方便、快捷地在网络终端随时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网络汇集了全球上网图书馆数字文献,向读者展现了最宏大、最丰富的文献信息,每个图书馆都可以提供接入和获取信息服务。(3)个性化。图书馆可以把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题信息导航等服务图书馆可以提供并指导读者获取图书馆信息服务:帮助读者快速地查找与准确地获取撰写论文所需的参考资料,提供正确的检索方法指导,提升读者信息获取的基础能力。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兴模式。它是指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性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需要支持,尤其需要个性化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果,而学习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是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能为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

图书馆学习也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理想平台。

学校图书馆利用校园网可以为教育教学教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文献资源支持。如课题研究中需要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讨论课题的可行性与设计方案,很大一部分工作必须要在图书馆里完成,活动课程的大量学习资料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研究也都要在图书馆进行。图书馆除了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外,还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文献集散地,教师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的目标。图书馆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大课堂,是教师获得新的教学方法的地方。

“简单、快捷和易用越来越成为所有用户的期望和行为特征,数字和网络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⑥数字图书馆是中小学图书馆公认的发展方向,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有价值的数字图书、期刊、图片、文本、音频、视频、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共享和服务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是专门收集的信息,不像一般网络上的信息有商业运作问题,新闻、娱乐信息较多,只能满足人们一些消遣、娱乐和生活的需要,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都经过了严格的知识组织,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信息资源类型、内容较为全面,读者可以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一个高品质的兼容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出知识和技能的整体优势,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除了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来读书、发表文章、交流心得以外,还可以将数字图书馆与课堂教学整合,上课时,教师可直接调用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避免了自己制作课件或网页并上传服务器的复杂性,这样做的结果又间接地提升了教师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版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既有限又无限的空间,搭建了民主、科学、开放的课堂。以前的公开课就是一个老师的舞台,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数字图书馆上公开课,所有听课老师都可参与教的活动,所有上课的学生都可参与学的活动,甚至出现了师生角色意识易位的现象,听课教师扮演了“资深学生”的角色,成了学习群体中的榜样。这种新的交往模式,既保留了网络的优势,又因为是实名制登录,有教师监控,有方向性和规范性进行约束,从而避免了角色失控、失范、信任危机等互联网的负面进行效应。体现课改精神的示范课能使多数教师对于课程改革有更直观、积极的认识。

图书馆学习氛围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自我,教师总是处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之中的,个人环境、组织环境都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同伴互助,合作分享,创设专业发展的专业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支持,这些对于图书馆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图书馆阅读环境优美,是师生共读、共同成长的乐园。进入图书馆,老师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屏声静气、孜孜不倦的那种专注、那种思索,都会在一种无声中彼此影响。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精神鼓舞,使师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学生的阅读需求也成了教师阅读和学习的动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置身于图书馆,每个人都变成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置身于图书馆,每个人都变成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专业发展牵引着学生的发展,反之,学生是教师成长的参照系,参照系的向前驱动,也推动着教师的发展。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自主探索、不断反思、渐进提高的过程,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场所,更逐步成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场所。无论是教师的自我学习,还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和学生共同成长,无论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在实践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还是同伴互学互动中的叙事研究,都离不开学校图书馆的支持和帮助,相信图书馆学习,可以为教师专业成长保驾护航,可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选择。

注 释。

①②③⑤张晓林.超越图书馆:寻求变革方向——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观感[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

④刘悦.少儿图书馆实施信息关怀浅论[J].学理论,2010(6)。

⑥李彦昭、陈雪飞、陈朝晖.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用户研究与服务——对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2(1)。

参考文献

[1]杨圣洁.论少儿图书馆的成人信息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2(12)。

[2]张宇东.数字图书馆教师专业成长[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12)。

[3]李东来主编.数字阅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范可〕 相关热词搜索: 图书馆学习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