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络利水法在膝关节滑膜炎中的运用及对部分指标的干预评价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价活血通络水法膝关节滑膜炎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72例膝关节滑膜炎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予以同样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活血通络水法,且对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予以对比观察和评价。结果 治疗两周、四周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行走、肿胀、活动度、总分以及ESR、CRP及B超积液量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活血通络水法膝关节滑膜炎中应用满意。  [关键词]膝关节滑膜炎活血通络水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27—04  膝关节滑膜炎作为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具有较高致残率,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以消除炎症、缓解关节疼痛以及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修复或重建受损软骨和骨结构为主,临床常予以激素、抗生素、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或关节腔内灌注冲洗、滑膜切除等,其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将活血通络水法运用于膝关节滑膜炎治疗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随机抽取72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符合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及慢性膝关节滑膜炎诊断标准;男32例、女40例,年龄22~70岁,单膝48例、双膝24例;急性发作45例、慢性发作27例,急性发作者病程4~10d、慢性者3~5.6年,ESR 10—39mm/h,B超积液量26~64mL,CRP阳性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41.02.5)岁,单膝24例、双膝12例,急性发作23例、慢性发作13例,ESR(27.508.00)mm/h、B超积液量(42.0013.00)mL,CRP阳性27例;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61.6)岁,单膝24例、双膝12例,急性发作22例、慢性发作14例,ESR(26.905.00)mm/h、B超积液量(40.0010.00)mL,CRP阳性25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处理分析后,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参考《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主要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或存在慢性迁延史,或外伤诱发;(2)膝部局限性肿胀,出现和滑囊解剖位置相符的压痛与波动性肿胀;(3)疼痛,多为胀痛或隐痛不适;(4)膝关节屈曲受限,下蹲困难,严重积液时膝部仅能处于微屈曲位;(5)浮髌试验阳性,关节积液诱发膨出试验阳性。次要标准含有:(1)局部皮温略高;(2)关节邻近肌肉萎缩;(3)血常规、血沉以及CRP正常,或轻度升高;(4)x线显示关节肿胀或轻度肿胀;(5)关节穿刺滑液澄清透明,颜色为淡黄色,偶见浑浊和血性渗出,黏稠度正常或降低,白细胞数量轻至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符合主要诊断标准(1)(2)(3)(4)(5)及次要标准(3)(5),或符合主要诊断中任意三条及次要标准中任意四条即可。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洛阳平乐正骨》,主症:局部肿胀、胀痛、刺痛,痛有定处,出现青紫疲血斑(或有较大血肿),局部肤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次症:舌质紫暗或有疲斑,脉弦湿。舌脉:或偏红或淡,舌苔薄或薄白或薄黄,脉或沉细数。诊断:具备2项主症,或具备一项主症及任一项次症,结合舌象脉象。  1.3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下降;(2)近半年或目前正在使用其他止痛等药物;(3)妊娠及哺乳妇女;(4)合并结核性滑膜炎、化脓性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肿瘤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相关疾病以及急慢性感染、骨折、半月板损伤及局部皮肤有伤口或皮肤病。  1.4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同样的基础治疗,即取仰卧位,患膝关节活动后放松,屈膝30,常规消毒后以2%利多卡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H20023777)局麻后,于髌骨外上缘穿刺,先抽净积液,然后注入20mg玻璃酸钠(明治制果药业株式会社小田原工厂生产,H20120507);若无积液,则将玻璃酸钠予以直接注射,完毕后再次消毒,无菌纱布覆盖,轻微活动患膝使药液均匀分布;1次/周,连续2周。同时对症处理,例如抗炎、镇痛等。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运用活血通络水法,在其指导下选取相应方药,即桃仁15g、红花15g、熟地12g、当归尾12g、芍药10g、川芎10g、茯苓15g、猪苓15g、泽兰10g、白术12g、桂枝10g。同时临证加减,肾虚明显加用补骨脂15g、杜仲15g,湿热甚者加薏苡仁12g、黄柏15g、泽泻10g,疼痛明显可加用延胡索25g,脾虚者重用茯苓、白术。上述中药加水400mL煎服,早晚温服,1剂/d,连续4周。  1.5效果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1)临床治愈: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2)显效:疼痛、肿胀显著改善,浮髌试验(一),关节活动接近正常;(3)有效:疼痛、肿胀轻度改善,浮髌试验(一),关节活动范围小于健侧50%;(4)无效:疼痛、肿胀无改善,关节活动仍受限。  临床症状积分参考《实用骨科学》,包括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行走、肿胀以及活动度等,每项0—3分。  1.6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在治疗两周、四周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行走、肿胀、活动度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CRP及B超积液量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ESR、CRP及B超积液量均较治疗前降低,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见表3。  3.讨论  研究显示膝关节具有负重功能且活动量多等特点,易致其损伤或劳损发生;关节滑膜不仅构成了血液滑膜屏障,产生的滑液进入关节腔,具有一定润滑作用降低了摩擦力,有助于保持关节滑动、减少软骨磨损;同时,代谢产物经由滑膜进入淋巴或血液中,一旦出现异物或碎屑时,能予以有效清除或将其固定于滑膜之上。一旦发生急性创伤、慢性劳损等刺激均可诱发膝关节滑膜损伤,引起滑膜血管扩张、充血以及白细胞、红细胞、巨细胞等成分渗出,造成关节腔内纤维蛋白沉积;同时,滑膜细胞增生且产生大量黏液;由于关节腔内大量液体不断增多,引起腔内压随之升高,严重影响了淋巴及血液循环,造成关节内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起内环境改变等,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根据中医理论,以活血通络水法为基本原则,且将其运用于膝关节滑膜炎治疗中,从表1结果可知,活血通络水法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同时结合表2数据显示此类患者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行走、肿胀、活动度等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且表3实验室指标水平的改善也从另一方面客观的评价了活血通络水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中医虽无膝关节滑膜炎病名之记载,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为痹证筋伤等病证范畴,例如《圣济总录》日: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宜通,瘀结不散,则为肿为痛,《幼科铁镜》记载:两腿细小,膝骨肿大,如鹤膝之状等。无论何种原因,最终会导致患者筋脉损伤,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致血瘀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脉拘挛,气血运行凝滞,津液输布异常,造成水湿内停,血水互结成病;例如唐容川《血证论》强调血病而不离乎水水病而不离乎血的病理关系且着重指出:病血者,未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也,所以,膝关节滑膜炎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血瘀与水湿互结,日久血疲津停,因此,血瘀为本、水停为标。同时现代研究也证明活血通络能明显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等;利水则能抑制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改善关节软骨微循环、调节血管紧张度、刺激骨间膜间充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和软骨细胞增生等。综合上述数据以及以往临床经验,本研究认为活血通络水法膝关节滑膜炎中应用效果满意,且在其指导下,所采用的方药相得益彰、全盘互动、收效甚佳,例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效,茯苓、猪苓、泽兰等中药可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运湿、桂枝温阳助气化,熟地养阴清热、既能制活血化瘀之燥、又能防利水伤阴之弊。  活血通络水法膝关节滑膜炎中应用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炎症吸收等,并且该方法的应用极大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拓展了治疗思路,成为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基本法则,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以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出处:中国医药科学作者:赵守宇 孙程 周晓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