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对中原经济区戏曲文化的分析

【摘 要】 中原经济区处于全国中心地带,是最早拥有戏曲文化所有成分的地域,被誉为孕育戏曲文化的故乡。

基于中原经济区戏曲数据分析,利用GIS技术得到戏曲中原经济区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建立各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以此来探讨戏曲中原经济区中的形成原因、分布及发展。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戏曲 文化 GIS分析   一、引言   自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原城市的崛起便备受瞩目。

中原经济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作为的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在国家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在文化层面上被定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屹立于世界之巅,在多元的世界多彩文化中独树一帜。

但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方式不断转变,电视与网络成为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导致戏曲的群众资源不断减少,以至于戏曲文化渐渐走入低谷[1]。

如何使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焦点问题。

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对戏曲文化本身魅力的分析以及当下戏曲文化的生存现状的分析,对于如何深度结合实际情况来认识以及发展戏曲文化则很少涉及[2]—[3]。

本文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对中原戏曲文化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戏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为我国的灿烂的戏曲文化得以更好继承和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一)数据搜集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研究对象(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以中原经济区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借助互联网为数据搜集平台,以县级为数据基础单元,大量收集了该区域范围内的特色戏曲文化

(二)研究方法   由于戏曲数据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所以对戏曲文化研究时离不开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因此本文主要利用ARCGIS技术为手段,通过对采集到的基础数据进行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与空间统计方法相结合等操作,得到不同的属性数据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的分布状态,进一步建立起各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最终利用GIS 的制图功能得到关于戏曲文化中原经济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像,以此便于统计与分析

(三)数据分析   1.由上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戏曲中原经济区中的分布状态。

其中西部戏曲分布以杂糅多变的形式分布;在中、东部地区戏曲的是以广泛、相间交错分布

从地形因素上分析:西部地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戏曲在该地区的传播,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戏种,所以在分布上就会出现杂糅多变的现象。

而对于中、东部地区来说,地势大都以平原为主,在空间上就相较之下易于传播文化,所以不同的戏曲都可以在该空间传播很远,这就造成了中、东部戏曲分布广且交错的原因。

2.在中原经济区北部和西南部特色戏曲较少,而大多集聚在西北部及中部,在东部和南部呈现分散的分布

结合该区地形图及人文方面的分析,发现北部和西南部戏曲较少有以下几点原因:(1)这些地区在早期由于地形平整肥沃,气候温和,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人们大多以种植农业为主,导致戏曲在产生上较少[4];(2)流传下来的少量戏曲由于现代的不重视而淡出人类的视野,进行戏曲创作及戏曲传承的人越来越少,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大部分的文化也在消亡;(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网络占尽风光,人们开始追求于一种独特品味,致使戏曲这种大众文化传播面较窄。

3.在中原经济区的南边可以发现戏曲的种类较北部有一定的变化。

由于该地区与江淮等地的接触较中原经济区内部更为广泛,受到江淮的影响较大。

由此可见在文化传播中会出现距离衰减性以及不受区域的限制性等特点。

三、结语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戏曲分布的情况,结合中国地形图,利用GIS等一系列的技术进行分析,我们从戏曲形成的原因和结合已有数据得到的对中原经济区戏曲在区域中存在的空间状态,来为探求中原经济区戏曲存在及其在现代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为新时期中原经济区戏曲发展及对于现代戏曲传承抱有担忧及热切的希冀。

【参考文献】   [1] 中原戏剧文化赏析 中原戏剧的现状分析   [2] 吴文瀚.以科技为依托传承河南戏曲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17(1):5—6   [3] 赵毅.河南戏曲文化传承及产业化路径[J].四川戏剧, 2016(2)   [4] 夏玢.地理环境对黄梅戏影响的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010—7850(2006)02—0107—04   作者简介:张帝(1995—07—0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3级本科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