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高球的五大引擎】 五大引擎

2005被球友们用正在流行的“大头”一号木挥出去了,2006年的小球又摆放在了发球台的T上。

一年过去了我们不免也“形式”一下,做个年终总结。

在和球友的聊天中,有的球友说“我参加了近100场业余赛事,数今年最多”,有的说“我在今年的奖品收获很丰富”。

听到球友的感言我们很欣慰,属于业余球友的民间赛事正在撩起每个人对高尔夫的热情。

于此,我们冷静观察这些赛事的背后总有这些热心者在来回穿梭,练习场球会、品牌商、自由团体、媒体正是民间赛事引擎

练习场篇   ――高尔夫绅士的幼儿园   2005年12月13日,长隆高尔夫练习中心在广州九龙湖高尔夫球会举行了“合生•江山帝景”杯高尔夫精英赛。

这项赛事原来只是一项增进长隆球友之间的联宜活动,经过多次举办,如今参赛人数已经超过上两届的数字,并吸引了社会高端人士参加。

就在同年9月11日,还成立了“长隆高尔夫绿色统一战线”,并且与十多家大型企业及机构签定了同盟协议。

观察:如果细数起来中国的高尔夫练习场还不如高尔夫球会多,在中国花几万元买套名牌球杆不进练习场就下场挥杆者居多,于是我们就看见“锄地”者给球场留下了草痕累累。

不知道是因为打理一家练习场不赚钱还是因为打理练习场不够档次,亦或是因为在高尔夫练习场打球有失身份,才形成了中国高尔夫练习场少、公众球场更少、私人球会却疯狂滋长的畸形现状。

有时候我们不能夸大某个球场举办的某件赛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种赛事的出现,这是一种崭新的高尔夫意识在萌芽,这个萌芽是在公众、在更广泛的人群里破土而出的,因此我们应该击掌祝贺。

公众篇   ――高尔夫信徒的广场   2005年11月30 日,深圳龙岗公众高尔夫第四届公众高尔夫邀请赛在龙岗球会举行。

本次活动嘉宾云集,广东高协主席凌伯棠、深圳市高协主席李广镇、中高协顾问王品清、中高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小宁等应邀参加。

观察:深圳龙岗公众高尔夫球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优质低价的策略,给其球场定位于公众球场,也是我国第一个明确公众球场定位的球会

这个定位不仅让工薪阶层能够享受高尔夫的乐趣,更为大众走进高尔夫、了解高尔夫搭建了平台。

如果有人对高尔夫平民化抱有迟疑的态度,那么公众高尔夫球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必然的吧。

可是公众这个词语在高尔夫行业相对来说还是“珍稀”的,为什么是“珍稀”的呢?高尔夫总是给圈外的人一种神秘、拒大众于千里的形象。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高尔夫在中国的进步,我们已经有了公众球场,虽然现在仅两家而且都在深圳。

高尔夫在中国每年大大小小的业余赛事作为媒体的我们也不能一一罗列,虽然以“公众”为主题的赛事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必须记载眼睛所见的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说,深圳龙岗公众球场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公众球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公众”为主题举办赛事球场

这叫我们想起了今年风靡于大街小巷、电视、杂志、报纸、网络的“超级女声”,这个节目的风靡也许是面对面残酷的竞争、个性释放等原因,然而这些原因都是基于“亲民”。

我们再看看我们现在的高尔夫环境,球场如雨后春笋,但是定位于公众球场的却少之可怜。

中国高尔夫现在还缺少很多元素,其中高尔夫运动最为珍贵的文化在中国也被很多人认为仅仅是一项有钱人的游戏。

高尔夫更多的“阳光”、“青草”等,这些表达高尔夫运动的绅士的元素都与公众阻隔了起来,现在我们看到了高尔夫行业出现的曙光――公众球场就如一座公众广场,不需要你拥有会籍这张昂贵的“门票”,高尔夫开始向公众、向希望了解这个运动、喜爱这项运动的人揭开了它的面纱。

球会篇   ――私人的高尔夫花园   2005年12月10日起,珠海翠湖球会举行了一场两天36洞的年度锦标赛;经过激烈的角逐,球会会员陈汝聪先生(两日总杆成绩154杆)和Amy Sadick女士(两日总杆成绩177杆)勇夺男、女总杆冠军。

赛后举办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球会理事会主席钟逸杰爵士、前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先生分别为锦标赛男、女总杆冠军颁奖。

观察:曾有球友这样说,其实高尔夫运动就是让人,特别是经历过社会生活压力的成功人士再次回到童年记忆的生活中去,童年的时候抽陀螺、弹玻璃球,这些小时候玩的游戏都和高尔夫运动有很多的相似点。

但是作为社会人已经不适合玩耍抽陀螺、弹玻璃球的童年游戏了,于是拥有一家私人球会的会籍也理所当然成为有生活品质的一个追求。

在翠湖的会员杯颁奖仪式上,有一个球友听到自己在获奖名单里面时候,从会所里面大声答“到”,然后一路小跑到领奖台,捧在怀里的不是奖品而是久违的欢乐。

从每月球会都举行的月例赛到年末的年度锦标赛,球会的营销就是服务于会员的过程,服务的过程让会员感到“无微不至”,会员球会的反馈就是满心欢喜地增加消费次数。

“同乐”的效果是球会会员都愿望的,也使球会得到最大利益、会员得到最优的服务。

团体篇   ――为友谊也为商务   2005年大珠三角IT精英高球友谊赛于2005年12月10日在珠海金湾高尔夫球场举行,南方IT业界百名精英齐聚金湾,挥杆论剑。

这次比赛是继2005年泛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合作与交易会后,大珠三角IT精英的高球友谊赛,得到了《高球先生》杂志社、广东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和广州宏升商旅服务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

鉴于高尔夫球已逐渐成为IT行业流行的体育运动,香港软件行业内地合作协会与九省区专家、企业家共同举办既有乐趣又能达到交流目的“泛珠三角IT高球联谊巡回赛”。

旨在通过泛珠三角区域IT界软件人士的参与,将泛珠三角区域的IT软件商业价值透过高尔夫球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利用政府工商企业等各界的资源优势和高端媒体强势联合,为IT软件、高端媒体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之间建立了一个既有高度又有深层的信息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

观察:正验证了古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尔夫运动用一个小小的白球把各种挥杆的身影都定格在了球场上,同时每个人除了高尔夫运动之外的生活或者工作把挥杆者又分成了各个群体。

走进高尔夫球场的人都同处在一个圈子里面,球场这个圈子里面还有很多小的圈子。

大珠三角IT精英联盟就是高尔夫圈内的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引子是高尔夫,他们更深层的意义是同处IT行业。

高尔夫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一个商务平台,而在中国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如果一个投资商考察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高尔夫球场不仅是一个商务平台,也是生活环境的健康符号。

媒体篇   ――“终结者”   作为媒体,在球友挥杆、走上奖台的瞬间按下摄像机快门的那一刻,其作用是记载高尔夫业余赛事,有“乐子”时候我们一起欢呼,没“乐子”的时候找点“乐子”;局面红火的时候一起鼓掌,局面“难堪”的时候提点意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尔夫运动在民间的健康传播。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