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新城发展中的人口特征问题及策略建议分析

一、亦庄新城人口的变化特征   (一)区域特征   亦庄新城处于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亦庄位于城市发展新区。2004~2010年,北京总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域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增加了320万人;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加了186.1万人。非农人口和暂时人口也是功能拓展区多于城市新区。虽然人口增长总量不及城市功能拓展区,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暂住人口和非农人口的增幅在全市功能区最大,其中非农人口增长35%,暂住人口增长6.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发展新区及其重要节点(新城)在总规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的压力,成为来人口的承接地。   亦庄新城常住人口增速在东部城市发展带中最快。在东部城市发展带中,2005~2010年,亦庄新城常住人口数量增加1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2.04%。与2005年占1.42%相比,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增加0.62%,是三个新城常住人口比重变化最大的新城。  (二)常住人口特征   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规模翻番。2005年开发区常住人口3万人;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7.3万人。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速为19.5%。常住人口增速有所减缓。2000年亦庄新城人口为11.51万人,2004年20.61万人,2010年34.38万人。2000~2004年年均增长15.68%,2004~2010年年均增长8.9%。人口增长主要以机械增长为主。 代写论文   亦庄新城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比重高。从北京全市来看,北京外来人口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5.92%,亦庄新城开发区外来人口比重均超过50%。从亦庄各区域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来看,旧宫地区、瀛海地区、开发区外来人口比重均超过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超过50%,尤其是开发区,外来产业工人占到73.42%。   (三)产业人口特征   就业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10年,就业人口19.9万人,比2005年的9.8万人增长2倍左右,年均增加2万就业人口增长率为15.12%。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大学学历以上人员稳步增长。其中大专人员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本科学历人员提高3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下降6个百分点。   外地从业人员比重上升。2005年、2010年本市城镇职工的占就业人员比重最高。2010年本地城镇职工就业人数达到6.5万人,达到32.38%,但是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12.89%;外地从业人员(外地城镇职工与外地农民工之和)增长迅速,比重由2005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60%。   25~44岁年龄段产业工人数量、增幅最大。2010年25~44岁职工11.3万人,占比高达56.91%,比2005年提升9个百分点。离退休人员人数和比重均有上升。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制造业就业人口最多。200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0.8万人,专业化指数3.77。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度略高于北京市水平,就业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业集聚职工最多。从四大产业集聚的产业工人来说,电子信息业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1/4。其次是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10.21%。2005~2010年电子信息业职工增长2.8万人比重增长2.68%。生物行业职工增长1万人,占比提升了2.77个百分点。   二、亦庄新城人口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一)开发区职、住分离程度有所减缓,形成潮汐式交通流   通常用就业—居住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地区职住平衡度的指标。根据2004年、2010年北京市就业人口常住人口的数据,北京就业—居住人口比例从0.57变化到0.53北京市整体职住分离程度加剧。与此同时,亦庄新城总规实施以来,开发区就业—居住比例由4.31发展到2.72,向职住均衡方向发展。   从交通出行来看,开发区跨区出行下降了2.1%,区域内部出行增长了4.4%,区域外部出行下降了2.3%。居民工作地分布[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在中心城区、南部近郊县及大兴区和通州区。职住分离形成潮汐式的交通流,主要表现为荣华路、成寿寺路、京津唐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道路负荷大。 论文代写   造成开发区职住分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开发区形成以工业用地为主的用地结构。产业用地比重较大,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比重较小,而且增速远远低于工业仓储用地,进而导致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从而形成职住分离。此外,人口的增速远远快于开发区配套建设的速度。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速为19.5%,就业人口增速为15.12%,而各类用地年均增速低于15%。   (二)后备居住空间供给不足,区域配给不均衡   《亦庄新城规划》中,居住用地为18.04平方公里,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8%;而目前开发区范围中,居住用地为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2%。从产业人口住房配套空间供给上看, 土地供给不足,开发区内可用空间有限;为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提供的配套住宅空间明显不足。区域配给不平衡,新城规划中原有重要配套居住用地无法统筹。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后,马驹桥、站前区和路南区的部分居住用地从政策上难以统筹考虑。   (三)开发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的特殊性   从企业职工的特征来看,开发区具有数量较大的蓝领阶层和年轻的白领阶层。不同阶层的职工对住房具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政策优惠的公租房、廉价房、保障房、小套型自住房等。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建设的集体宿舍或职工公寓、开发区建设的集体公寓、租住民房。从开发区的住房供给来看,住房市场化,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开发区仅有青年公寓和博大永康两个公寓。开发区高昂的房价把职工排除在开发区之外。此外,大部分开发区的居住者在母城就业,进而造成大量的通勤流,新城了交通问题。 作文 /zuowen/  (四)外来人口开发区周边高度集聚,加大了城市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开发区周边旧宫、十八里店、次渠等地的农民房。租房的原因:企业不能提供宿舍,或者结婚生子对住房条件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又无力购买住房。外来人口租住的村呈现人口倒挂的现象,即外来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十八里店外来人口16.5万人,户籍人口3.6万人,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4倍;旧宫外来人口12.1万人,是户籍人口的4倍。   (五)外来人口需求与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存在差距   教育资源方面,园区。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