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经临床检查及声阻抗检查呈“B”型曲线的SOM患者采用经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该方法治疗SOM治愈率达到76.67%,总有效率93.33%。结论: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治疗SO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负压吸引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常规治疗(如用药、单纯经鼓室穿刺)效果差、易反复;反复发作者行鼓膜切开置管,因手术复杂、治疗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患者往往不能首选。我科门诊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采用经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疗法对30例(30耳)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SOM患者30例(30耳),急性(病程3个月)25例(25耳),慢性(病程3个月)5例(5耳),3次穿刺以上者5例(慢性);男12例,女18例;年龄8岁~62岁,病程1周~1 a。全部病例均有患耳听力下降或耳憋胀、耳闷、耳鸣主诉。检查:患耳鼓膜呈腊黄色,大部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孔均愈合。全部病例纯音测听平均气骨导差25 dB~45 dB,鼓室压图为“B”型(23例)或“C”型(7例),声反射均消失,鼻咽部检查无明显异常。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侧坐位,耳廓及耳道碘伏消毒,1%地卡因液棉片鼓膜表面麻醉10 min后取出,以磨钝针头斜面的9号长针头从鼓膜前下或后下方刺入鼓室,回抽有渗出液后拔除穿刺针,根据外耳道大小选用合适的接有玻璃管的橄榄头,塞紧外耳道口,另一端通过橡胶管接电动吸引器,开动吸引器后,鼓室分泌物被吸出,间断吸引10 s~20 s,最高负压可达40 kPa,有血性渗出者停止吸引,取下吸引头,重新外耳道消毒,端坐侧头位,耳道滴入α糜蛋白酶(4 000 U)加地塞米松针剂(1 ml)混合液,按压耳屏数次,留置5 min后倒出药液,外耳道口留置干性消毒棉球,回家后取出,注意保持术耳清洁,隔日治疗一次。治疗结束后,复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并随访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语频听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鼓膜正常,鼓室导抗图恢复至“A”型;有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语频听力提高10 dB~15 dB,但未达到正常,鼓室导抗图为“B”型转“C”型或“C”型转“A”;无效:听力无提高,症状改善不明显,声导抗图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30例(30耳)1 a后随访:治愈23例(76.67%),有效5例(16.67%),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平均治愈次数3次,其中8例仅治疗1次即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