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男排发球技战术的研究]直拍发球抢攻技战术

摘 要: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当前最新的data—volleyball排球 统计软件,对2006年亚运会、世锦赛及2007年世界男排联赛共17场比赛中的发球技术发球 效果发球速度以及发球的起始与落点区域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中国男排比赛中贯彻拼 发球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跳发球技术运用比例远远高于跳飘球技术飘球技术;对跳飘球发球技术比赛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同时发现中国队发球落点比较集中,攻击性不强,影 响发球整体效果;发球的起始区域仍然靠近传统的发球区域,没有充分利用规则修改所带来 的优势。

关键词:中国男排;发球;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G84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5—0132—06      A Study on the Service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Chinese Men"s Vo lleyball Team   HUANG Li—li�1, MIN Jie�2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2.Spor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 ijing100081, China)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 nd the latest data—volleyball software, the paper analyzes service technique, e f fect, speed and area of taking off and landing in17 games in2006 Asian Games,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 and2007 World Men"s Volleyball League. It shows thatthe Chinese Team" guideline of struggling for service implies in jump serve tec hnique more than in jump floater and floater techniqu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 he effect of jump floater in competitions is insufficient. Meanwhile it is foundthat the Chinese team"s landing point of service is centralized and less aggres sive with negative effect of service; The start area of service is still concent rated in the traditional area regardless of advantage brought by revised rules.   Key words: Chinese Men"s Volleyball Team; serve; technique and tactics      随着“每球得分制”的实行,当前排球的发球技战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各种发球技术的出 现都是在接发球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对抗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和创新的。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上手、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到60年代出现的勾手飘球技术,再到 90年代跳发球技术,每种发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排球运动的战术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发球攻击性也由最初强调力量,到强调性能,逐渐过渡到强调速度。

由于发球攻击性的不 断变化,使得21世纪发球的观念有所转变,从求稳变成求狠,加强发球攻击性已成为当今 排球比赛的一个突出特点。

然而,在当前各个队伍都在把拼发球作为提高发球攻击性的唯一 出路,这就使其又陷入一个误区。

战术最早来源于军事术语。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排球》教材小组对排球战术的定义是 :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律、彼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和临场变化,有效地运用 技术及所采用的有预见、有目的、有组织的行动。

因此,战术是被看作是一种具体、带有很 强目的性、事前经过精心准备与演练的具体行动。

本文对“技术、战术”研究的直接目的在 于,根据不同的对手,探求由不同的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发 球技术来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如何靠发球战术来减轻本队的防守压力……由发球引出的一 系列问题让我们知道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发球的重要性,并以提高发球技战术攻击性为核 心。

针对男排比赛中的发球特点,本文从发球技术发球效果发球速度、发球落点以及发 球的技战术上着手研究,全面客观的分析发球比赛中的作用,提出在发球稳定性的基础上 ,权衡“拼发球”和“策略性”发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发球攻击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6年世界男排锦标赛、2006年多哈亚运会 及2007年世界男排联赛中,中国队比赛(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自1994—2007年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及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分 析,了解同类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水平,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录像统计法 对中国队在2006年世界男排锦标赛中的5场比赛、多哈亚运会中的3场比赛,以及在2007年世 界男排联赛12场比赛中的9场比赛,进行录像分类统计,并运用DATA—VOLLEYBALL统计软件和 雷达测速仪进行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分析统计结果以及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比较等逻辑学方法。

并针对资料所反映的结果,结合有关的排球运动的理论,通过逻辑思 维,对结果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逻辑归纳和总结。

1.2.4 比较研究法 对中外男排技战术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寻找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的差距。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的数理信息,整理 制表。

1.2.6 专家访谈法 通过向从事排球方面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本研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 建议。

2 结 果      2.1 发球技术运用参见图1。

1) 在亚运会的三场比赛中,中国队选择发飘球技术仅为3%;运用发跳飘球技术的比例为3 6%;跳发球技术运用比例为61%。

另三支球队在比赛中,飘球技术运用占17%;跳 飘技术运用占32%;跳发球技术运用占51%。

通过中外对比我们发现,在比赛中,两队跳飘技术运用比例相当,在飘球技术的选择上,中国队比对手少14%,应当引起注意。

而跳 发球则比对手高出10个百分点,说明中国队比赛中的发球技术主要以跳发球为主,而国外 球队是三种发球技术均衡运用

2) 在世锦赛的五场比赛中,中国队选择发飘球技术的比例为9%,运用飘球技术的比例 为16%;跳发球技术运用比例为75%,遥遥领先于另两种发球技术

外国队飘球技术运用 占8%,跳飘球技术运用占40%,跳发球技术运用占52%。

通过中外对比可知,比赛中,在 跳飘球技术的选择上,中国队比对手少24%,而跳发球则比对手高出23%。

由 此可以看出,中国队比赛中贯彻拼发球的指导思想,发球技术主要以跳发球为主;外国队 在发球技术的选择上,不单纯追求一种发球方式,而是两种发球技术同时运用;两队在飘球 技术运用比例上差距不大。

3) 在世界男排联赛的比赛中,中国队选择发飘球技术的比例为3%;运用飘球技术的比 例为18%;跳发球技术运用比例为79%,三者之间近似是1:6:26的关系。

而外国队飘球技 术的运用占2%;跳飘球技术运用占37%;跳发球技术运用占62%,三者之间近似是1:18 :31的关系。

与外国队相比,中国队发球技术的选择上跳发球运用比例高居不下,虽偶尔 会选择跳飘球技术,但从数据上来看,不是作为主要的发球方式,这一点与国外的球队存在 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飘球技术比赛中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随着人们对“每球得分制”新规则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拼发球已经成为各队发球的指导思 想。

通过对亚运会、世锦赛和世界男排联赛中发球技术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男 排的发球主要为跳发球、跳发飘球及各种形式的原地一般飘球三大类。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在三大类发球中,跳发球运用比例最高,其次为跳飘球,一般飘球的比例最小。

发球已经成为世界男排比赛中拼发球的手段。

我国选手在比赛中跳发球运用程度已经成 为普遍趋势,很少采用跳飘球技术,而对选择飘球技术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而外国队在发 球技术的选择上,虽也以跳发球为主,但不排斥跳飘。

比赛中,外国队在跳飘球技术和跳 发球技术的选择运用上大约是1/2的关系,而中国队飘球和跳发球大约是1/4的关系。

由此 可见,目前,国际一流球队的发球性能多以大力跳发球为主,并配以飘球轻重的变化。

相比 之下,中国队比赛运用发球技术略显单一。

2.2 不同发球技术比赛中的效果参见表2。

1) 在亚运会、世锦赛和世界男排联赛的比赛中,各个队伍运用发球的次数要多于跳飘 球,运用飘球的次数最少。

2) 效果率Efficiency%=(得分动作次数—失分动作次数)/动作总次数。

发球效果率来看,在比赛中跳飘球发球效果最好;跳发球效果最差,均在—10%以下 ,尤其中国队在亚运会比赛中,跳发球效果率为—22%,说明中国队对跳发球技术的掌握不够 熟练。

通过中、外对比可知,尽管跳发球攻击性要高于飘球,但从中国队的统计数据上,我们并 没有看到这一点。

相反与跳飘球相比,跳发球除了有较高的失误率和较低的得分率以外,在 发球效果为较好和好的发球统计中,两种发球技术比例相当。

与国外球队相比,中国队跳发 球的得分率和失误率均不及外国球队,说明中国队的跳发球质量不高,其速度还达不到具有 攻击性的要求。

由于对“拼发球”理念普遍重视,在比赛中,跳发球以其力量大,速度快的优势被众多选 手所青睐,但通过对三种发球技术比赛中的对比可以看出,跳发球尽管在得分率和破攻率 高于另外两种发球技术,但其较高的失误率也是另两种发球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发球攻击性主要体现在飘晃、旋转、速度、力量和准确性五个方面。

每种发球技术自身都 有其优点与不足。

比赛中,要想提高发球攻击性就要根据对方进攻的特点以及当时临场 的变化,选择有针对性地发球技术

发球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想敲开世界强队的大门 ,光靠掌握一种发球技术是不够的,对待发球技术要采用不抛弃也不放弃的理念,对待每种 发球技术,要积极地寻找有效途径,来加强其攻击性

2.2.1 发球落点区域效果比较 发球的落点越难,接发球的到位率就越低,战术攻的组成就容易被破坏,本方防守的可能性 就越大。

通过运用data—volleyball软件,对中、外球队在17场比赛中所有的发球效果进行 统计,得到图2—图4。

(该软件把排球场平均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中由左及右,由上到 下,不同颜色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依次是:效果为得分的动作百分比;效果为较好的动作百 分比;效果为一般的动作百分比;效果为不佳的动作百分比;效果为半分的动作百分比;效 果为失误的动作百分比;得分次数;失分次数;发球总次数共9项数据。

)      由图2所示,在亚运会的比赛中,中国队发球得分率较高的区域是7号位,而国外球队发球得 分率较高的区域是6号位;在发球得半分的落点统计中,中国队较好的区域是6号位、9号位 和2号位;国外球队发球得半分较好的区域是4号位;在发球失分的落点统计中,中、外球队 均在3号位的发球失分数量最多。

通过图2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外球队发球落点多数集中 在6号位。

由图3所示,在世锦赛的比赛中,中国队发球得分率较高的区域是在1号位,国外球队发球得 分率较高的区域是在4号位;在发球得半分的统计中,中国队大部分的发球落点集中在5号 位、7号位和4号位;国外球队发球得半分较高的区域是在1号位。

同样,中、外球队发球失 误率较高的区域是3号位,而且大部分的发球落点也都集中在6号位。

由图4所示,在世界男排联赛的比赛中,5号区域中国队发球得分率较高的区域,4号位是 国外球队发球得分率较高的落点区域

同上面的比赛一样,中外球队发球失误率较高的区域 依旧是3号位,而且,大部分的发球落点集中在6号位。

发球落点如此集中,对接发球来说是有利的,易于对方组织进攻。

根据不同的区域,把不同 性能、不同旋转、不同线路的发球技术发球落点灵活的结合,是发球攻击性得以加强,发 球得以突破的有效途径,把不被看好的发球落点区域要充分的重视起来。

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发往三米线前区的发球非常少,尤其落点在2号和4号位发球几乎没 有,这是由于向2号位、3号位和4号位发球,难度很大,极易落网和擦网而造成失误。

在比 赛中间或运用飘球或跳飘球技术,再配合有利的发球落点,增加发球的有效性,可以达到破 坏对方接发球以及接发球进攻效果

总之,发球落点作为发球战术运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在 比赛中只要能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运用得当,恰到好处,这对取得比赛优胜是具有重要 意义的。

2.2.2 不同起始区域发球线路分布 由图5在亚运会的3场比赛中,中国队以1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74次,效果率为—18%; 以5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57次,效果率为0;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22次,效 果率为—9%。

国外的球队以1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78次,效果率为—12%;以5号位为起 始区域发球共有42次,效果率为—5;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31次,效果率为0%。

由图6所示,在世界男排锦标赛中,中国队以1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315次,效果率为—10%;以5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90次,效果率为—6%;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51 次,效果率为—16%。

国外球队以1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86次,效果率为—12%;以5号 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22次,效果率为—9%;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64次,效果 率为—11%。

图7所示的是中国队在世界男排联赛中9场比赛发球线路效果

由此,我们可知,中国队以1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515次,效果率为—15%;以5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91次, 效果率为—7%;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24次,效果率为—29%。

国外球队以1号位为起 始区域发球共有503次,效果率为—12%;以5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19次,效果率为—12%;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共有155次,效果率为—12%。

由图5—图7可以看出,以1号位和5号位为发球起始区域发球线路以长、短斜线球为主,直 线球较少;以6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线路则较分散,遍及球场后区的各个位置。

从统计的 效果率来看,以5号位为起始区域发球效果要好于1号位,但发球的数量远不及1号位。

1995年国际排联将竞赛规则中的发球区作了修改,将原来端线后右侧3 m宽的发球区扩大为端线 后9 m宽的区域,其修改目的是为了加强发球攻击性

从对图5—图7的分析,我们可以知 道,中国队发球起始区域仍然靠近传统的发球区,不能很好的运用中区和左区的发球区, 发球起始区域呈现非均衡分布。

从中外不同起始发球区的发球效果来看,以5号位为起始区 域的发球效果要好于传统区域和6号位。

比赛中,合理有效的运用发球区,以加强发球攻击性,让规则修改所带来的优势为我所用。

2.2.3 发球速度 当今在比赛运用发球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男排的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选手掌握了这项技 术,它是拼发球的主要手段。

比赛中,力量大、速度快的跳发球效果最好,而跳发球的速 度已成为影响发球效果的首要因素。

例如,在世界男排联赛中国队与波兰队的比赛中,通过 使用雷达测速仪对中波两队的发球速度及发球效果进行监测与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 目前,中国队个别队员发球的速度能够达到了100 km/h以上;   2) 当球速在68~77 km/h之间时,发球不具有攻击性,在比赛发球效果表现为不佳;   3) 发球效果较好的球速在90~106 km/h之间,这段时速的发球能够达到破坏对方一攻为 本队增加防反机会或发球直接得分;   4) 而当球速达到90 km/h以上时,失误开始陆续出现。

当球速达到100 km/h以上时,失误 频频出现;   5) 在本次比赛中最高的发球速度是波兰队的10号选手发出的,球速达到118 km/h,但如此 高的球速并未使他能够为本队直接添加一分。

综上所述,跳发球攻击性不仅仅体现在发球的球速上,当发球速度达到一定要求的基础上 ,再配合发球的落点、线路及性能的变化,效果会更好,一味的追求发球速度,只会作茧自 缚。

通过与2007年世锦赛波兰队跳发球的球速相比可知,目前国内的跳发球速度还没有达到 具有攻击性的要求,而且球速不够稳定,时快时慢,控制发球速度能力还有待提高。

2.3 发球战术的运用 为了加强有效发球,发球战术的合理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发球 战术有找人找区发球战术、暂停发球战术和换人发球战术。

除此之外,发球战术的变化便不 及进攻战术的变化那样多变。

通过对亚运会中韩比赛的分析,我们是否会得到一点启发?   由图8我们可知,韩国队在比赛运用飘球技术的比例与跳发球相当。

由于飘球技术的攻击 性不及跳飘球和跳发球,在当前的男排比赛中各个队伍很少采用这种发球方式。

如此高的运 用比例为了什么?      由表3可知,在比赛中,中韩两队不佳的发球效果率均为40%,不佳的发球效果对应的接发球 效果是完美即到位接发球

比赛中国队有31个效果为不佳的发球,韩国队有38个效果为 不佳的发球

表4是发球效果为不佳的接发球进攻的效果,我们发现:1) 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中国队的接发球进攻的成功率为47%,韩国队接发球进攻的成 功率为68%,明显高于中国队

说明中国队还缺乏强有力的进攻。

2) 比赛中,中国队发球进攻的被拦网失分率为33%,比韩国队高出20%,在接发 球到位的情况下,如此高的被拦失分率说明什么呢?结合录像观察发现,比赛中国队在接 发球到位的情况下,一般会组成3号位的快攻或跑动进攻,而当我们组成战术攻的时候,往 往面对的是对方3人拦网。

发球的到位率提高了,战术攻的组成率提高了,但是得分率却 下降了。

由此我们可知,韩国队已把我们的打法研究得很透彻,他们针对我方进攻的特点加 强了拦网训练。

因此,在比赛中他们不惜降低发球攻击性,把发球发球后拦网结合起来 ,组成新的发球战术。

当我们还在权衡 “攻击性”和“稳定性”之间关系,很明显这一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 求了。

加强发球攻击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其前提一定要在稳定性的基础上。

排球是一集体 项目,在比赛中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不仅进攻需要同伴配合,发球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关键 比分,当个人发球技术达不到具有攻击性的情况下,盲目的拼发球,无疑会给同伴增加压力 ,导致一球失误,全盘皆输的局面。

因此,当前发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发球稳定性得以保 证的前提下,突出“拼发球”与“策略性” 发球

同时将发球技术发球战术有机的结合 起来,把个人发球战术与集体发球战术进行巧妙的融合。

如果个人发球效果突出当然可以采 用拼发球发球战术,用以打破攻守平衡,为本方增加防反机会。

如果个人发球战术达不到 破攻的效果,这时就要采用集体发球战术,只要能为本队赢得防反机会,任何发球效果的出 现,都是合理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1) 中国队比赛中贯彻拼发球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跳发球运用比例远远高于跳飘球飘球;对跳飘球比赛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现代排球运动的发球技术是限制对方进攻的有力 武器之一。

因此,每名运动员在提高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强攻击性,发球技术应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2) 规则的修改为发球者创造了一点优势条件。

尤其在发球区域的选择上,打破了延续 多年的模式。

由于发球区的扩大,发球方可以充分利用位置的变化加大发球攻击性

中国 队在发球起始区域的选择上比较单一,不能灵活的应用中区和左区的发球区。

3) 中国队发球落点多集中在后场区的中心位置,攻击性不强,影响发球效果,是发 球技战术运用不合理的表现。

4) 目前,除了已有的换人战术、暂停战术、找人找区的发球战术和找专人接发球的战 术等等,通过对中国与韩国比赛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隐约感觉到,韩国发球战术已经将发球 与拦网结合起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发球战术的重要性,不断的创新。

5) 比赛中,中国队的大力跳发球与世界强队在直接得分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但是在发 球破攻方面和失误率方面却没有世界强队效果好。

说明中国队对各类发球技术的掌握方面还 有提升空间。

3.2 建议1) 首先从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发球的重要性,并以提高发球攻击性为核心,这里所指 的攻击性,不仅包括发球的速度,还包括球的性能、旋转等。

只有对发球技术的性能不断创 新开发,采用多性能、多变化的技术技巧才能更好的促进排球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重视比赛发球技术运用,不论采用何种发球形式,发好球的关键都在于合理地 运用各种发球技术

对任一种发球技术采用不抛弃也不放弃的理念,寻找有效的途径,来加 强其攻击能力,而发球技术的发展应从多角度、全方位来体现。

3) 重视发球战术的创新。

在提高发球攻击性的同时,减少失误;在发球稳定性的基础 上,合理把握 “攻击性和策略性”之间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发球战术。

4) 有计划的选择发球落点是当前迅速提高我国男排发球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训练中注 重发球线路的变化和发球落点(找区和找人),运用动作变化、速度变化和落点变化取得更 好的发球效果

同时,发球队员在发球区域的选择上应充分运用9 m宽的发球区,让规则修 改所带来的优势为我所用,以提高我国男子排球发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哲,许健,吕春松.对男子排球比赛发球的研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2,25(6):857—859.   [2] 李英心.排球发球技战术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2):74—75.   [3] 纪进,徐雄杰.实行每球得分制后更应充分重视发球的进攻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24(1):128—129.   [4] 张欢,李毅钧.98世界男子锦标赛总体进攻及发球效果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 999,(1):49—53.   [5] 靳小雨,陈刚,徐国红等.试析男排运动员拼发球战术运用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 报,2003,18(4):95—96.   [6] 孟范生,张忠新,张涛.排球每球得分制下的发球规律性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1,25(3):61—63.   [7] 杨辉.“每球得分制"对发球技战术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33(5):28—29.   [8] 阎钲,吴嘉毅.排球发球技战术的变化及对策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7,55(1):1.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