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修养论文 南怀瑾:论《大学》修养

现我们正式研究《学》段四句学道明明德亲民止至善

就是这样简化。

如用现代观说这种古就是春秋、战国代简体。

把人类识思想、言语浓缩变成但永远保存识思想原有成分流久远。

就是我们所说古。

四句到了南宋开始宋儒理学们研究尤其是程、朱学派以学者多必要遵守程、朱句说因习惯地说《学》要领便有三纲八目说法。

纲是纲要;目是条目。

纲目是朱熹首先习用创作。

例如他对国历史批判不完全司马光《治通鉴》观创格他对历史编写被人称作紫阳纲目

其实纲目是写作和对学术分类逻辑方法。

纲是前提也可以说是标题。

目是分类引申。

很有趣我们现代政治术语上听惯了上纲这名词但还不知道首先使用这名词导师也是采取儒学说并非导师已创作。

只是得不及他多就不知道他当年也是建者。

所讲《学》有三纲八目说法。

是哪三纲?是哪八目呢?答案是这样《学》首先提出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

不是古代传统化君臣纲父子纲夫妻纲三纲

八目呢?答案是《学》面格物致知、诚、正心、修身、齐、治国、平天下。

其实对《学》指出有三纲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如说《学》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

四纲、七证、八目那么四纲是什么呢?就是明德、亲民、止至善上重要前提道也可以说是学道道。

详细理由待我们慢慢地明辨。

可以从以原则探讨只要从《学》开头两段就可看出事实俱。

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物有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则近道矣吗?所以道或道才是首纲。

那么什么又特别提出七证因《学》四纲以跟着就提出有七证道与明德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证道学养步骤。

如你高兴要说它是七步学养功夫也尝不可。

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就是《学》学问纲要所。

以所谓格物、致知、诚、正心、修身、齐、治国、平天下八目才是亲民实际学问和修养

可以说初由道到明明德每人立修学问。

就是宋儒理学们冒用庄子学说作已广告圣外王(用)说圣学。

可以说是明学。

再由明明德到亲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齐、治、平功德便是立而立人利而利他外王(用)致用。

但无论是立明或立人道外用都要达到至善境界才算是人伦道完成。

了了这些预备学识以我们再用白话方式试着简单直译《学》首先四句看看。

学道首先明白明德修养然才能深入民做亲民工作达到极其圆满至善境界

当然啰!这样直译了《学》原无论怎样说已是隔夜油炒饭肯定不是原味了!况且对这四句四句词涵也是隔靴搔痒始终抓不到重。

因还要、层层抽丝剥茧再加研究。

既然知道用白话直译古涵毕竟似是而非完全不是那味道那只有用孔门所教治学方法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抉择它也就是现代所说用分析、归纳方法研究了。

立立人而达至善两千多年前国所谓春秋末期、战国先期阶段国传统化就儒、道并不分道统代。

即使诸子说也都是标榜道作定。

《学》作者曾子就生这代而且孔门七十二贤他是传承道统心法坚分子。

那代里政治系统、社会风俗习惯上至少表面上还是宗奉周朝皇央尤其化习俗上还是以周礼准。

所谓子弟八岁入学到束发而冠十八、二十岁再进习成人学也就是准备作真正人已不是童子细()人了。

那么人学所教授人所以人人伦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这明德

所以这句里有两明明当动词用二明当形容词或名词用。

这种用法上古代是很平常。

例如父父子子亲亲等都是把当作动词二才是名词

就是说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分;对已亲人而言要做到对亲人分。

了了以上道理也可以知道我们上古传统教育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人完成人道、人伦分。

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不。

因做工、做衣、做贩、做官、做学者、做皇帝那都是职业不。

职位虽不但都须要做人才是分。

你职业职位然荣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谈其他了。

二学道道是根也可以说是体。

明德是由道致用是从道体出发心理和身体力行行。

亲民是由人学问道和德成就投向人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

这便是明德立已以外用到立人目。

终结。

无论是人立已明德或是外用立人亲民都要达成至善境界

三如我们照这样说法怎样才可以表达得更明白呢?那只有用因明(逻辑)办法借用相似比类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较明白。

怎样借譬呢?那只有向邻居佛商量暂借用佛学做说明了!觉觉他而觉行圆满佛是古代印梵佛陀简译。

佛是什么说佛者觉也。

觉什么?觉悟心性体。

怎样才能能觉心性体成佛呢?那必须先要修行乘菩萨道功德所谓利(等儒立)、利他(等儒立人)达到福(功)德粮圆满智慧粮圆满可以成佛。

所以觉、觉他、觉行圆满就叫作佛。

如用佛学比方儒学说佛就是圣人境界菩萨就是贤人境界

菩萨是梵菩提(觉悟)萨埵(有情)简称国初期翻译也叫做开士开车士。

我们借用了佛学这比例说明《学》学道。

那么明明德是觉亲民是觉他。

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了!这样恰恰如道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心理。

是不是如呢!再想想看再做研究吧!了了前面所讲理念就可以明白这四句纲要下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层次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上四句脚。

不然了半天《学》像看教条式条贯不起。

就如说。

知止而有定到句虑而能得它究竟得什么呢?如我们照前面所讲理念那就可以明白虑而能得便是得到明德目了。

不然这明明德也不知道从怎样明起?当然既能达到明德境地那就真能达成学道这道境界

这样便可能了从汉、魏以儒、佛(释)、道把各修行成都用国传统化习惯用语统统叫做得道。

其实得道这名称也就是从《学》虑而能得这理念而。

由演变到了唐、宋以佛禅宗普及流行致标榜禅以明心见性而得道。

道也相随而标榜以修心炼性而得道。

儒理学们当然不甘落也标榜以存心养性而得道。

你们看看曾子这句虑而能得涵是多么隽永有味啊!禅宗把得道叫开悟真正开悟了才是明白佛学理念也有叫做明觉说法这明觉或觉明与明得和得道都只名词表达现象上依稀恍惚仅有轻云薄雾忽隐忽现界别而已。

脱这些名相束缚就并不无多差别了。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