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医学显像的技术准备和质量控制

【关键词】 核医学显像 技术准备 质量控制。

核医学显像是显示器官及病变组织的解剖结构和代谢、功能相结合的显像[1]。与其他影像学方法不同,它要经历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引入体内、影像采集、图像处理、阅片、书写报告等多个环节才能获得供临床诊断或鉴别诊断的完整资料。前面几个环节几乎均由核医学科的技师完成,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对核医学显像技术工作的体会。

1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

核医学显像质量的优劣与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的制备质量关系极为密切。在取用新鲜的99m TcO2—淋洗液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药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是十分重要的。

1.1 99mTc标记脑灌注显像剂。

首先以1 ml 0.9%生理盐水稀释氯化亚锡,抽吸备用,再抽取一定量99mTcO2—淋洗液,双针同时注入双半胱乙脂(ECD)瓶中,充分混匀进行反应,放置20 min后才给予受检者注射常能得到满意的药物标记率,获得良好的大、小脑皮质清晰影像。而不注意标记中的细节,先将氯化亚锡注入ECD瓶中,再向ECD瓶中注入99m TcO2—淋洗液,则造成药物标记率低,导致脑影像模糊,血液本底放射性高,甚至显像失败。

1.2 其他99mTc标记物。

99mTc标记脑多巴胺转运蛋白(TRODAT1)要求在混匀标记液时绝对不能让液体碰到橡皮盖,否则会大大影响药物标记率。即使对一些常规标记化合物,如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99mTc二乙三胺五醋酸(99mTcDTPA)、99mTc亚甲基二膦酸(99mTcMDP)、99mTc二乙基乙酰苯胺二醋酸(99mTcEHIDA)等也要严格掌握99mTcO2—淋洗液的放射性活度、标记体积、煮沸时间、反应时间和混匀方式。在标记化合物化学量一定的基础上,放射性原液量过大,容易导致游离锝过多;放射性比活度低,造成需要“弹丸注射放射性药物体积过大;煮沸或混匀时间不够,势必影响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化合物的牢固结合。只有严把药物标记这第一关,才能谈到后续环节的质量控制,得到满意的图像。

2 放射性药物的引入。

放射性核素显像有赖于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主要途径有口服、注射和吸入等。有别于X线摄片或CT等所用的影像增强剂,放射性药物的活度、体积、给药方式、有否泄露、体外污染等方面直接关系到显像质量,甚至成败,故其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

2.1 口服途径。

口服131I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或甲状腺及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显像,前者要求给药剂量绝对准确,否则甲状腺功能测定值会产生严重偏差;后者则要严防放射性污染,避免造成影像分析时的困难。

2.2 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和显像要求,引入药物的最常用方法是静脉注射

2.2.1 普通静脉注射

要求将满足显像所需放射性活度的药物全部注入静脉内,严格避免药液外渗。否则将出现注射部位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响整幅影像质量。笔者认为,对于年老体弱或放、化疗患者,仔细选择注药静脉是关键,要避开脆弱迂曲静脉,进针有回血也要轻推,避免血管破损;退针按压时间要长,让药液经血液循环充分稀释,以免从针孔处外泻致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对婴幼儿做脑显像时不宜在头皮静脉注射药物,避免可能的污染对影像分析的干扰。

2.2.2 “弹丸”式静脉注射

核医学显像中,当需要观察器官或组织的血流灌注相时,要在静脉穿刺后,快速将尽可能体积小的显像剂推入静脉(0.5 ml),此乃“弹丸”式静脉注射。常用的有止血带法和三通法。止血带法是在肘部注射部位上方2 cm~3 cm处扎紧止血带,要求注射侧上肢衣袖应宽松无阻碍,以保证血液回流心脏顺畅。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确认无误后松开止血带,快速推入显像剂,必要时举高注射侧前臂。用三通法注射时是应用一个三通装置,将显像剂预先推注于三通前端连结的导管中,然后用10 ml~20 ml生理盐水加压推注,冲击导管中的显像剂,以“弹丸”形式注入。三通法注射的“弹丸质量止血带法高,但较繁琐。检验“弹丸注射是否成功,可在“弹丸”通过的大静脉上勾画感兴趣区(ROI),生成时间放射性曲线,若曲线为陡峭的单峰,半高宽(FWHM)≤1.5 s,表明“弹丸质量良好,若曲线斜率小呈小波浪状或虽为单峰但峰很宽,则表明“弹丸质量不好或显像剂部分泄露在血管外组织,缓慢地向血中弥散,已不适合进行功能参数的分析。如:肾动态显像就可通过腹主动脉血流曲线评估“弹丸”的质量。如果医生在处理数据时发现与临床明显不符,技师要即刻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进行局部显像,若有片状的放射性浓聚,且计数大于总计数的5%时,提示显像剂外漏明显,需嘱患者大量饮水排出残留显像剂,隔日重新检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