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几个方法对“八五”时期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互动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论文代写。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实证研究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中,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合理的标志。两者的关系通常是由市场进行调节的,但是市场调节往往具有局限性,政府需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分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协调状况对制定合理的产业、就业政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关系实证研究,可以理清两者不协调的原因所在,对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它是指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比重/就业的产业比重)—1。结构偏离度为正,为产业就业人口份额小于增加值份额时的结构偏差;结构偏离度为负,为产业就业人口份额大于增加值份额时的结构偏差;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就越平衡。图1为1991—2007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演变情况。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偏离度绝对值呈扩大趋势,从1991年的0.54上升为2007年的0.71,表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增加值结构的转换,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存在着结构性障碍。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大部分大于1,偏离度由1991年的1.27升为1992年的1.55,然后降到1996年的1.17,又升为2000年的1.59,最后降为2007年的1.14,但偏离度依然较大,第二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幅度较大,由1991年的1.15下降为2007年的0.27,下降了0.88。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滞后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原因为第三产业用人机制灵活,进入门槛低,吸纳第一、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能力强,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最重要的部门。但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很小,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