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及其与高原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多吉卓玛 田蓉 龙海明 卓嘎。

【关键词】 高原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原心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与高原缺氧的特殊地理环境及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本文拟通过分析拉萨地区8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超声表现特征及其相关合并症发生的情况,探讨高原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相关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斑块组:经ASU—3000 plus诊断仪,具有12.0 MHz高频线阵探头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88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男52例,女36例,年龄37~76岁,平均(60±12)岁,其中藏族50例,汉族38例,均无其他颈动脉疾病。对照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的20例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其他颈动脉疾病的健康成人,男12例,女8例,年龄39~75岁,平均(59±8)岁,其中藏族11例,汉族9例。

1.2 研究方法 分析对照组斑块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总动脉膨大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内中膜厚度(IMT)≥1.2 mm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斑块呈不均匀的中低回声;硬斑,斑块呈不均匀的强回声,伴或不伴声影;混合斑,斑块既有不均匀的中低回声,又有强回声,为各类回声的混合;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检测血管管腔内血流动力学指标Vmax、RI。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经临床确诊合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疾病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分析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88例患者超声所见粥样硬化斑块声像图特征表现情况见表1,其斑块以混合斑最多见,颈总动脉发生较多,斑块最常见于膨大处,其中有12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同时均有斑块发生;斑块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与对照组比较,有不规则增厚,局部管腔变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血流束变细,血流速度稍快,阻力增加,见表2。

88例患者大部分均合并有不同的与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而对照组合并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者明显减少,见表3。表1 88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像图特征情况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参数改变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表3 两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情况注:斑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人体对类脂质代谢功能降低或受到影响时,使类脂质不断沉积于血管内膜,血管内膜局限性不均匀增厚、隆起所致[1]。斑块最常见于膨大处,有学者认为[2],血管膨大处的血流低剪切力作用于内皮细胞,通过一些信号传导机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功能调节的多种基因表达,引起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黏附增加,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胞膜通透性增加,促进血管内膜对脂质成分的摄取并影响其代谢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低回声的软斑易脱落,引起血管栓塞,但经过临床治疗可缩小或消失,而强回声的硬斑不易脱落,临床治疗无效。血管内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血管狭窄,在狭窄处血流束变细,血流速度加快,阻力增高,并可出现涡流或旋流[1],这也被本文结果所证实。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