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red velvet【“于路日撰”的《牡丹亭》】

玉茗堂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玉茗堂果真是在临川沙井巷?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吗?   清末青浦人钱静方《小说丛考》一书,转引汤显祖本传:“江西临川人。

生而有文在手……所居玉茗堂,文史狼籍,鸡埘豕圈,杂沓庭户,萧间咏歌,俯仰自得。

胸中块垒,发为词曲,所著四梦,虽流连风怀,感激物态,耍于洗荡情怀,作达空观,亦可悲矣。

”他说,这位戏剧大师一生出来手上就有文,未免过于浪漫,关于玉茗堂的描述却是可信的。

汤显祖万历年间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雷州徐闻县典吏、遂昌知县。

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弃官归隐乡里,专事戏曲创作。

他清傲率直,因一篇仗义执言的《辅臣科臣疏》而被贬,四十九岁以后更是潜心写作,口袋里怕是没有多少雪花银,在亲友的资助下,才兴建了玉茗堂

玉茗堂位于城内香楠峰下沙井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竣工于万历二十九年。

玉茗,即白茶花,洁白素雅,原产于临川麻源之谷,与扬州后土祠的琼花一样神奇。

临川地方史料说,大约在北宋雍熙至康定年间,县城东院发现一株。

汤显祖故居旁也栽有玉茗,枝桠虽高于屋檐,却总不见开花。

待到汤显祖完成《牡丹亭》以后,当晚花朵绽放,从此年年开放。

万历四十一年,汤显祖六十三岁时,玉茗堂不慎发生火灾,汤显祖的藏书和所著文集惨遭损毁,所幸房屋尚存。

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玉茗堂又遭受兵火。

一直到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其弟汤寅祖的长孙汤秀琦捐资修建了玉茗祠。

玉茗堂外,还有兰省堂、寒光堂、芙蓉馆、清远楼、四梦台等房舍,总面积九百六十平方米。

谁知不久又遭焚毁。

从此,玉茗堂只存留在人们的想象里。

玉茗堂四梦,其中三个剧本都是根据唐人小说改编的,唯独《还魂记》(《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南安民间传说所作的虚构。

明天启癸亥年谑庵居士在刻印《牡丹亭》清晖阁原本时,评介道:“邯郸,神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

”南安杜、柳是大姓,两家的后代结成姻缘,却没有任何记载。

《冷丝馆重刻序》说:“风云月露,天之才也;山川花柳,地之才也;诗词杂文,人之才也……”《牡丹亭》里的人物,要么是取了花木之名,要么是种花能手,动人心弦的故事又发生在姹紫嫣红的花园里,汤显祖的艺术才华由此发挥到了极致。

恰如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正是由于虚构,一个“情”字被渲染到了极致,《牡丹亭》成为四梦中最精彩的一梦。

直到今天,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仍感动着无数年轻人。

牡丹亭》创作于什么时候?历来的研究者各有说法。

有的认为:“汤显祖少负才华,《牡丹亭》为他少年时代作品。

其后复作《紫钗》、《南柯》、《邯郸》,总称‘四梦’。

”有的认为:“愚谷老人曰:‘汤若士先生作‘四梦’,最后作《牡丹亭》,称古今绝唱。

’”侯外庐的《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一文则说:“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年)写成了《牡丹亭还魂记》”。

这一年汤显祖四十九岁,刚刚引咎辞职回乡。

也有不少学者赞同《牡丹亭》创作于这个阶段。

那么,《牡丹亭》又是在哪里写成的呢?据焦循《剧说》载:“相传临川作《还魂记》,运思独苦。

一曰,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

惊问之,曰:‘填词至……尝春香还是旧罗裙……—句也。

’”这意味着《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家中创作的。

近代的一些学者则根据汤显祖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曾在《答习之》的尺牍中写道:“平昌令得意处别自有在。

第借俸著书,亦自不恶耳”,认为他在遂昌五年间“借俸著书”,不仅重修《宋史》,改定《紫钗记》,还撰写了不朽之作《牡丹亭》。

是清康熙、乾隆年间印行的《扫轨闲谈》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分耐人寻味:“王文肃家居,闻汤义仍到娄东,流连数日不来谒,径去,心甚异之,乃遣人暗通从者,以观汤所为。

于路日撰《牡丹亭》,从者亦曰窃写以报。

迨汤撰既成,袖以示文肃

文肃曰:‘吾获见久矣。

’汤内惭,谬曰:‘吾本撰“四梦记”,此其一也;余尚有三。

文肃急欲索观,乃一曰夜撰成焉。

”《扫轨闲谈》的作者为常熟人江熙。

他关注发生在娄东(今昆山太仓)一带的昆曲本事是很自然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牡丹亭》是汤显祖于路日撰”而成,用今天的话说是在旅行途中完成的。

那么,当时他又在哪儿呢?   这部伟大的剧本最后完成时,汤显祖住在昆山兴贤里片玉坊,也就是今天的昆山南街。

翻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可见卷十三中记载:“太史第。

太仆寺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有拂石轩。

注:应聘汤显祖万历癸未科,显祖客拂石轩中作《牡丹亭》传奇。

国朝张潜之诗:梦影双描倩女魂,撒将红豆种情根。

争传玉茗填词地,幻出三生拂石轩。

”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癸未科,江西临川汤显祖为第三甲第二百一十一名,直隶昆山应聘为第三甲第二百一十二名,两个人名次靠近,仕途也有相似的坎坷,徐应聘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弃官回籍,汤显祖则在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离京还乡。

显然由于志同道合,又对戏曲有相同爱好,汤显祖离京还乡后,来到昆曲发源地昆山,曾居住在徐应聘的家中。

牡丹亭》就是在地处南街的拂石轩内完成的。

他的剧本刚写出来,立即被梨园弟子拿去“朝歌夜舞”。

太仓人、万历首辅王锡爵雅好昆曲,且与汤显祖有师生之谊,他听说汤显祖在写《牡丹亭》,马上派人暗通汤显祖的随从,窃写后拿回太仓,交给家里的乐班演出。

等到汤显祖写完剧本,放在衣袖中拿去请他过目时,他笑道,我早已熟读了。

假如汤显祖不是住在离太仓只有十几公里的昆山,怎么会如此迅速地传到王锡爵手里,并由王氏家班首演呢?   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佳作,都不可能一挥而就,必然要经历长期的酝酿和积累。

所以我想,除了早年的《紫钗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南柯记》、《邯郸记》,都应该是他在长达二十年的飘泊生涯中“于路日撰”,陆续写成的。

不管是在临川故居,在京城和徐闻、遂昌任上,还是行旅昆山等地所写的作品,均冠以书斋名“玉茗堂”。

玉茗堂并非豪华恢宏、气势不凡的建筑,只是汤氏写作的一个书斋,排戏的场所。

一位将思绪驰骋于艺术世界的剧作家,心中自有庭院精舍、良辰美景,自有洁白素雅的玉茗花盛开。

玉茗堂,原来是他的一座精神殿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