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化 [中医“从化”学说钩玄]

摘 要:从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医从化”学说进行了初步探讨,纠正了以往对“从化”的片面认识。

认为:“从化”不仅指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从化”尚有多种内涵。

从化”学说源薮《内经》,该书所论“从化”内涵颇多。

六气生化、五星运化、同化、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等。

内经》以降,诸多医家对“从化”的认识更加深化,“从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包含邪气自身性质的转化、六经气化、病情随体质发生变化、治疗不当引起的病情转化等意。

将散见于诸多文献中的“从化”学说进行的整理与探讨,冀对今后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从化”理论有所裨益,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关键词:从化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60—02�      “从化”学说,一般认为是研究病情随患者体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学说。

[1]它对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匡调元所说“从化是一种新的发病机理,是迄今为止西方医学还没有发现和尚未深入研究过的新原理。

”[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研究从化体质的关系,使“从化”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然而“从化”并不仅指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

除此以外,“从化”尚有多种认识。

为使对“从化”学说的认识更臻完备,现对“从化”学说研讨如下。

�      1 “从化”学说 肇端《内经》      “从化”学说之渊源可溯及《内经》,该书所论“从化”内涵颇多,简言之在《内经》中,“从化”有六气生化、五星运化、同化、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等含义。

�   1.1 “从化”系指万物的生化由气化而产生 《内经》认为“从化”的一种含义为万物的生化是由于六气生化作用而产生。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

”原文指出六气生化决定万物生长、化生。

六气升降出入运动正常,则气候正常,万物得以正常生化。

六气运动失常,则气候异常,万物遭受灾害则发生变化。

�   1.2 “从化”系指五星的运行变化决定气候和物候现象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经验后发现,自然界气候变化及生物各种物化现象的发生均与木、火、土、金、水五星变化有关。

正因为有了天体星辰在运行上的变化,才有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以及因之而来的各种物化现象。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夫子之言岁候,而上应五星……各从其气化也。

”又云:“其灾应亦各从其化也。

”此处“从化”是在论述五星与自然界气候及物化现象的对应关系。

不过前者是指正常的相应变化,而后者指灾变的相应变化而已。

�   1.3 “从化”指在岁运不及之年 其气候 物候 病候变化的特点为五行所胜者被所不胜者所同化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运动变化即为五运,五运变化不外3种情况,即“平气”、“不及”、“太过”。

内经》中对“从化”的另一种表述主要介绍了岁运不及之年中气候、物候和人体疾病的变化规律。

关于此“从化”,《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共有5处论及。

如:“委和之纪……从金化也。

”此处“从金化”指木运不及,金来乘之,木被金同化而表现为金的特性。

就气候而言,春在五行属木而秋属金,木运不及则春行秋令,春天里应温不温,出现清凉的现象。

它如原文:“……从水化也。

”、“……从木化也。

”、“……从火化也。

”、“……从土化也。

”其意均同“从金化”,指岁运不及之年,五行所胜者要被所不胜者同化。

�   1.4 “从化”系指六气标本中气从化 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属运气学说的内容,在《内经》中居重要地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六气标本,所从不同。

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   对上述原文的理解,方药中[3]所注切中肯綮,其意为:少阳本火标阳,太阴本湿标阴,标本阴阳属性一致,以少阳、太阴为标志分析其气候时,重点在本气方面。

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阳,标本阴阳属性不一致,以二者为标志分析其气候变化时,要考虑它们的本气和标气。

阳明本燥标阳,中见太阴湿土,厥阴本风标阴,中见少阳相火。

由于燥常向湿转化,风常向火转化,故以阳明、厥阴为标志来分析气候时,必须注意到六气之间的转化问题。

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原是用来分析气候变化的,但由于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各种变化也可以六气的变化加以归类并以三阴三阳六经标志之。

因而也就可以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来分析疾病和总结疾病的变化规律,人感受邪气后,疾病的变化也有从本、从标从本和从乎中气之区别。

上述所论为后世“从化”学说奠定了基础。

�      2 战国以降 代有发展      战国到清代,众多医家对“从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内容也更切合临床。

�   2.1 “从化”指邪气自身性质的转化 战国之后,部分医家认为“从化”系指六淫邪气或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1)六淫邪气性质的转化

刘完素在其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从化”学说,但其提出的“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积湿生热,寒邪可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等观点为后世所说之六气皆从火化奠定了基础。

后人鉴于刘完素论述风、寒、湿、燥四气皆能产生火热病证而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概括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

如叶天士云:“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皆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4]。

”可见,六气皆从火化即六气皆能化火,实指六淫邪气性质的转化

(2)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张从正提出:“夫乳者,血从金化而大寒,小儿食之,肌肉充实。

然其体为水,故伤乳过多,反从湿化。

湿热相兼,吐痢之病作矣[5]。

”患儿伤乳,本属宿食之类,乳者,性本寒,但其体如水,属湿之类,伤乳过多,内伤脾胃,则寒化为湿。

日久,湿亦化为热,则湿热乃成而发为吐、痢之病。

上述“从湿化”实指“化湿”,属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   2.2 从化指六经气化《内经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理论原为运气学说,自清代张志聪始,这一理论被用来阐释伤寒之理,形成了《伤寒论》六经病证“从化”学说。

即以六气标本中气理论来论述疾病的病机变化、症状表现及六经辨证,认为外邪伤人之六经,或从标、或从本或从中气之化。

张志聪、陈修园、黄元御等均是运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人物。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从化一词,但六经辨证论治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如张志聪[6]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

”此即《内经》所云:“少阴从本从标”。

少阴本火标阴,标本异气,邪入少阴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脉沉等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

�   2.3 “从化”系指邪气或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 一些医家认为用《内经标本中气从化学说已不足以解释发病机理,而应将标本气“从化”理论加以扩展、延伸。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从化”新见解,即病情从体质而化。

清代诸多医家的论述为此“从化”学说开创了一个全新时期。

吴谦指出:“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7]。

”“形藏”即体质,吴谦认为感受同一邪气后,由于素体有寒、热、虚、实之不同,邪气性质或病情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章楠亦云:“邪气伤人,随人禀体而化。

禀体多火,暑随火化燥;多寒,暑随寒化湿[8]。

”同为感受暑邪,阳盛体质患者则从阳化燥,阴盛体质则从阴化湿。

说明邪气性质的转化体质有密切关系。

由于体质有阴阳强弱之不同,因而邪气侵入人体后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

概括以上论述,其“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

若气虚寒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   2.4 “从化”指由于治疗不当所引起的病情的转化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正确辨证是正确施治的前提,但若治疗不当同样可引起病情转化

陈修园指出:“寒热二气,盛则从化

何谓误药而变?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

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

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而变者也[9]。

”陈修园以误汗、误下为例说明误治伤阳则邪从阴化寒,伤阴则邪从阳化热。

如《伤寒论》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

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用汗、下法,致津液亏损,胃肠干燥,外邪入里化热成实,则形成阳明病。

此属误治伤阴,邪从阳化热。

�      3 现代研究渐臻完备      现代对于“从化”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方面新进展。

�   3.1 阳明从化内经》原文中提到的阳明从化”规律为“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从乎中”即指阳明从湿化气。

但对阳明经“从化”的现代研究表明:阳明经并非完全符合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因为阳明系两阳合而为明,又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气充盛,故邪入阳明易从燥化或热化

�   3.2 体质从化体质从化是人们最为熟知和重视的“从化”学说之一,后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新认识。

(1) 杂病从化

匡调元认为:“从化现象也可以体现在杂病中。

如妇女崩漏患者出现的临床类型与体质有关:燥红质者口干咽燥,便秘尿赤,经色红而量多;迟冷质者形寒怕冷,便溏而尿清长,经色偏暗而淋漏不止[10]。

”   (2) 诸邪从化

从化邪气已不仅局限于外感六淫,如王琦说“食积所伤,阴虚之体易从火化,阳虚之体则易从寒化[11]。

”�   3.3 脏腑从化邪气随脏腑属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邪气侵入人体后发生性质转化往往与侵入的部位有关。

刘家义[12]认为“脏腑属阳者,邪入多从阳化热化燥,属阴者,邪入多从阴化寒化湿。

”如心为火脏,主君火,病邪入心则易从阳化火以致神昏谵语、躁扰心烦等症状。

�   3.4 六气从化六气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代对六气从化的认识已较深入,匡调元总结了六气从化有“风从寒化、风从热化、湿从寒化、湿从热化、寒从热化、燥从热化、燥从寒化”[13]6种形式。

并指出导致六气从化的原因有体质因素、用药不当、饮食不节等,从而使六气从化学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      4 小 结      提到“从化”,人们很自然地会和体质联系在一起,认为“从化”就是病情随体质发生变化之意,实际上,“从化”具有多种涵义。

后世更有六气从化、六经从化、脏腑从化、误治从化等论述。

这些论述不但使中医从化”学说内容更趋丰富,而且对于指导诊疗工作均有�益。

�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余瀛鳌.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5.�   [2]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3.�   [3] 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0:497.�   [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9.�   [5] 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00.�   [6] 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37.�   [7]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9.�   [8] 章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8.�   [9] 林慧光.陈�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7.�   [10]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   [11] 王琦.辨体-辨病-辩证诊疗模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6.�   [12] 刘家义.从化学说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86(2):5.�   [13] 匡调元,戴豪良.现代中医病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25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