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听,还是听?] 室内乐 听

室内乐的价值之一或许在于让人们在音乐上能领略莎士比亚所说的“生活中的每日之美”,而不是被大餐惯坏了胃口,成为音乐上的挑食者。

6月19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场看似平淡无奇的室内乐音乐会,带来颇多愉悦、陶醉和感慨。

这场音乐会名为“飞扬的琴键”,是音乐堂举办的“第一届纽约YCA室内乐节”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

像这样的演出通常并不被音乐听众追捧,因为它的“小”――演出规模和演奏者名气的小。

室内乐的门庭冷落已是很久以来的现象,尽管数年前就有有识之士呼吁对室内乐的重视。

此次中山公园音乐堂的室内乐音乐节显示出可贵的勇气,同时,“青年音乐会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也功不可没。

我从演出节目单上读到,这个由苏珊・沃兹沃斯女士于1961年创办的机构在过去49年里通过一年一度的音乐比赛,使得众多音乐才俊脱颖而出,其中不乏祖克曼和佩拉希亚这样的名家

此次“第一届纽约YCA室内乐节”的三场音乐会是由四位初出茅庐的音乐家支撑的,这其中没有一位的名字是哪怕是资深音乐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因而,高人们不会光顾这样的演出也尽在情理之中。

但当音乐响起,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青年音乐家的高超技艺、出色才华与倾心投入;音乐会曲目并无刻意迁就听众而趋向通俗,有些甚至很有些生僻乃至艰深,比如亨德尔《帕萨卡里亚舞曲》和舒曼的《幻想曲集》。

上半场最后的贝多芬《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则显示出这场音乐会在曲目设置上的“生熟搭配”。

这场音乐会上登台的处于艺术事业发展期的年轻才俊没有名家们的心理负担,演奏时能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全身心专注于音乐,在室内乐特有的对话、交流、碰撞中才智焕发、光彩四射。

这在下半场的第一首乐曲――肖邦的大提琴与钢琴曲《引子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中体现得十分强烈。

1983年生于莫斯科、6岁学琴、14岁在罗斯特洛波维奇70大寿音乐会演奏的亚历山大・布兹洛夫,其演奏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将肖邦音乐的华丽感渲染得浓墨重彩。

这场并无名家音乐会上,听众在听了两个小时并非名曲的音乐后竟迟迟不离去,于是演奏家们加演了两首返场曲,其中之一是由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炫技名曲《摩西主题变奏曲》移植的大提琴版,布兹洛夫恰在这首炫技之作中将他的辉煌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钢琴家陈小婷在这首乐曲的无数奇妙的rubato(自由速度)中与布兹洛夫的心领神会和互相默契实在妙不可言!   既然我们在饮食方面已经意识到一味追求大餐并不是最健康的生活,那么精神上也是同样,室内乐的价值之一或许在于让人们在音乐上能领略莎士比亚所说的“生活中的每日之美”,而不是被大餐惯坏了胃口,成为音乐上的挑食者。

对于挑食者,鲁迅先生曾有精辟之言:“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我禁不住化用郭德纲那个著名的问句来问诸位:室内乐,您是听呢?还是听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