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的探讨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语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融合,共同发展”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而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掌握自身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也要强化对汉语的学习与应用,以便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在此社会背景下,新疆双语教育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以及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现行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阐述了双语教育目标的相关内涵,并对新疆现行双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给出了在多维视角新疆双语教育可行性目标,以飨读者。

关键词:多维视角新疆双语教育目标;问题。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41—02收稿日期:2016—02—22。

作者简介:夏雁峰(1978—),女,本科,研究方向:双语教学。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对于每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推动双语教育都无疑是实现国家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新疆人民是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是国家不可割舍的血脉亲情,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荣辱兴衰、繁荣昌盛。

鉴于此,推动新疆双语教育发展,树立科学的双语教育目标,强化新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全体新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相关内涵分析1双语教育

要想探讨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的内涵,首先要界定双语教育”。教育学者对“双语教育”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但是就其内涵精髓而言,倒是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双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言其特殊,主要是因为该教育形式以两种语言教育媒介语,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或者也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鉴于各民族语言的不同,双语教育的“双语”也不尽相同。如新疆双语教育中,“双语”指的是维吾尔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化形式,故双语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

2双语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顾名思义,即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发展目标体系,它属于教育目的的一个分支概念,是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以及不同阶段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另外,教育目标的概括性与抽象性特征十分明显。所谓双语教育目标,即教育目的在双语教育体系中的具体化和真实化的体现。毋庸置疑,双语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是又表现为明显的特殊性。双语教育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价值追求与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就其特殊性来说,教育以一种语言为媒介语,而双语教育则是两种语言,从此层面看,双语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二、新疆现行双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新疆双语教育自推行以来,确实走过了很多弯路,但是总算苦尽甘来,如今新疆双语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发展如火如荼,双语教育成效卓越。特别是在现行双语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双语教育迎来了发展中的春天,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走上了为国家和社会效力的光荣之路。但在辉煌的背后,缺陷和瑕疵逐渐暴露出来,双语教育目标在设定与推行上逐渐陷入了瓶颈,不利于双语教育发展

1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狭窄。

新疆双语教育目标必须迎合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教育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相协调、相一致。简而言之,双语教育目标既要推动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又要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追求。就当下新疆双语教育目标而言,其过于强调学生双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弱化了人才培养目标,致使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窄化,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狭窄不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阻碍了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与能力的提升。鉴于此,现行的双语教育目标要做到教育目标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协调发展

2新疆双语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新疆双语教育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都有所辐射,可谓实施范围大,覆盖面广,但从具体的实施状况来看,完善、科学的双语教育体系依然没有建成。毋庸置疑,在不同的双语教育阶段,由于教育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其双语教育目标也应有所差异,不能仅仅用“民汉兼通”这样笼统的语言目标来敷衍。也就是说,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缺乏阶段性、层次性与连贯性,过于一概而论,没有针对各学段教育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制订科学有效的双语教育目标,故双语教育目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者,双语教育发展缺乏可行性的顶层设计与长远的发展规划,故不利于双语教育发展

3双语教育文化功能不被重视。

教育担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职责,其除了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之外,文化功能也不容忽视。但就当前新疆双语教育目标设定而言,教育文化功能逐渐被淹没、被忽视。如今,双语教育秉承着“民汉兼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两种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双语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却淡化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传播。在新疆双语课程中,很少有彰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也很少见彰显其他民族特色的双语教育课程,这是双语教育目标上的一个重要缺陷,亟须改正。诚然,文化语言自古是一家,缺乏文化熏陶的语言学习很难真正发挥其应用功效,故只有促进语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科学化、可行性的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界定1双语教育目标要高度关注对“人”的培养

众所周知,双语教育教育的一种特殊化形式,从根本上说,双语教育目标应与教育目标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双语教育目标理应也要凸显这种“人文价值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近年来,教育界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越来越火热,很多学者主张,教育目的要超越“工具人”“知识人”,回归教育的“本源”,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完善。具体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认知、技能、态度、情感等的全面协调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成长为真正兼备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用之人。因此,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界定断然不能偏离“教育根本”,要时刻关注“人”的培养。只有这样,双语教育目标界定才不会陷入只重视语言能力培养,不注重人才整体质量提升的误区,才能为新疆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人。

2要建立衔接合理、层次分明的双语教育目标体系。

双语教育目标体系构建而言,建立各教育阶段衔接合理、培养层次分明的完善目标体系尤为重要。目前,新疆双语教育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高等教育,甚至在中职、高职教育中都有所体现,故在进行双语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时,应将各个阶段双语教育目标当做一个完整个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层次的目标规划。这就要求,目标界定不仅要关注双语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到阶段性目标的制订,以及各个不同阶段双语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与规划,制订出科学有序、层次分明、现实有效的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抑或是中高等教育阶段,其双语教育目标都要相互衔接,密不可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目标界定必须包含两个层次,即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要求(人的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语言表达、民族文化掌握程度、跨文化能力等)。

3多途径体现新疆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共生的区域,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摩擦、冲突、融合,形成了当下繁荣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来看,新疆双语教育目标既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促使学生掌握双语语言,透彻理解双语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新疆双语教育目标要特别关注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目标文化性。双语教育培养以下类型的文化人才:第一,要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并对异民族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第二,要具有平等、开放、客观、宽容的跨文化态度。对异族文化要不歧视、无偏见,并尊重、虚心学习。第三,提升文化认知,增强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双语教育培养能够保护和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人才,为构建和谐、温馨的跨文化交往社会而努力。毋庸置疑,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双语人才,新疆才会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4全面增强各个学校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

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双语师资系统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作支撑。新疆的部分地区纵然有相对完善合理的双语教育目标,但是却存在着师资匮乏,教师双语素质明显偏低的问题。因此,全面增强各个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很有必要。首先,要强化对新疆民族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民族语言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素质过硬的民族教师才能实现双语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强化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可包括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使教师逐渐适应双语教学需求,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再次,各学校可根据双语教学需要引进优质的双语人才。最后,相关教育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或提供资助,鼓励在校双语教师外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毋庸置疑,有了双语师资做保证,双语教育目标的实现便容易得多。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双语教育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各民族的繁荣与进步。纵观当下新疆双语教学目标界定,其界定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窄化、双语教育目标体系不完善、双语教育文化功能被淡化等。毋庸置疑,要想使双语教育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新疆双语教育发展,重新进行目标界定十分重要。以上笔者所界定双语教育目标希望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并为新疆双语教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淑芹多维视角下对新疆双语教育目标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5—109.

〖2〗刘君玲,孙涛,孙万麟新媒体视角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材使用需求调研报告〖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1—12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