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新生儿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7例,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含量。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症组和非危重症组,按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2项以上分为S1组、S2组,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SIRS新生儿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明显增高,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尤其明显。

【关键词】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   目前对危重新生儿的脑、心、肺、肾等脏器的损害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对危重新生儿体内存在的凝血功能变化报道相对较少。在缺氧、酸中毒等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内、外源凝血系统被激活而致凝血功能亢进,易有微血栓形成,后者加重组织缺氧缺血,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了解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97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生儿凝血机制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0月~2004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7例,男56例,女41例;胎龄31~41周;入院时体重1420~3860g。非感染性疾病64例,感染性疾病33例。另取同期新生儿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45例作为对照组,其与SIRS组在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时年龄及主要原发病分布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研究对象孕母产前和产时及新生儿均未用过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1.2 SIRS诊断标准 根据1996年第2届世界儿科ICU大会上提出的新生儿SIRS诊断标准[1]: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的临床表现:(1)体温>38℃或<35.5℃;(2)心率>190次/min;(3)呼吸>60次/min;(4)白细胞>20×109/L(<5天者,白细胞>35×109/L)或<4×109/L,或杆状核>25%(<5天者,杆状核>30%)。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2]。同时采血测定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并按SIRS符合项数又将SIRS患儿分为S1组(符合2项)、S2组(符合2项以上);按危重病例评分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IRS分组与危重病例评分情况 97例SIRS新生儿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即S1组46例、2项以上即S2组51例;按照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90分59例,≤90分38例。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危重病例所占比例增加(P<0.01),见表1。

2.2 SIRS分组与凝血指标的关系 S1组与对照组PT、TT、APTT和D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延长,DD含量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表1 SIRS分组与危重病例评分的关系(略)   注:两组危重病例所占比例比较,P<0.01。

表2 SIRS分组与凝血指标的关系 (略)。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