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通的系统架构应用研究

【摘要】贵州省大数据开发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中央对贵州大数据的建设更加重视,云卫通大数据开发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在迅速的扩大,其具体的应用领域也在扩大。

应急卫星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其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本文就卫星通信的总体架构及其分层结构应用进行总体研究。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卫星通信,系统架构,分层架构应用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同步卫星与地球的相对关系如图1所示。

卫星通信本身系统非常复杂,使用部门的需求又不相同,所以整合现有各个行业让信息共享需要从全局出发,规划长远、建设周期长。

因此,卫星通信大数据项目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功能强、覆盖面广,为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的,项目建设应遵循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1、网络架构   应急卫星通信系统选用某研究所研制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

该系统是一款配置灵活、性能指标高、功能丰富的卫星通信产品,产品从底层设计完全支持IP协议,可用于组建干线网、支线网及应用专网,面向政府、企业、军队等用户,提供IP路由和基于IP的业务通信功能。

产品采用SCPC/DAMA通信体制,FDMA多址方式,提供强大的业务处理能力和丰富网络管理功能,充分利用卫星带宽资源,能够支持用户的各种业务需求。

作为一个统一的宽带卫星通信平台,能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支持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应用,可为用户提供点对点、广播/组播等应用模式,是目前市场上灵活性好、扩容性强、综合性广的卫星通信解决方案。

网络中心站外围站组成,根据需要在中心站可以配置多台业务信道机,实现中心站外围站的业务通信及数据广播功能。

整个网络是一个基于IP的网络系统,每个外围站以及中心站的每台业务信道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节点,用全网唯一的IP地址来标识,实现IP数据的传输及路由功能。

中心站安装配置网络管理系统,实行对整个网络的集中管理和监控,同时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对外围站的业务请求进行处理,控制数据的流向,实现网内节点间点对点、组播/广播功能。

中心站外围站的网络管理通过专门的网管信道实现,中心站的网管信令采用TDM方式通过卫星发送到外围站,外围站的回传信道采用Aloha方式发送到中心站

中心站进行频率资源的统一分配,采用SCPC/DAMA方式,完成网络节点之间业务的单跳通信,实现业务网状连接。

2、平台架构   卫星通信应急指挥平台采用分层建设,包括:省市级指挥中心,县区级指挥中心,乡镇级指挥站,村级现场指挥点。

各层通过卫星应急通信网、北斗短报文应急通信网,以及3G/4G、WIFI等地面移动通信网相连,形成多网并行、可快速部署、可互联互通的网络架构

村级现场指挥点配备的卫星通信应急指挥设备主要是北斗终端。

该级是卫星通信应急指挥平台的网络末梢,但数量众多,覆盖面广阔、往往是突发事件的发源地和应急处置和服务的集中地,需要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环境适应性好、易于操作的应急终端设备。

北斗终端可满足这些要求,配合智能手机、PDT数字对讲机等设备,可为村级指挥点提供可靠的北斗短报文通信、方便的对讲机地面数字集群通信、以及常规的3G/4G移动通信网络等多种通信手段。

乡镇级指挥站配备平板便携站和北斗终端,构建当地的卫星通信应急指挥平台设备。

该级的应急通信设备侧重于通信手段多样化、可背负便携能力、快速展开工作能力和易于操作使用的能力,平板便携站和北斗终端可为乡镇级指挥站提供较高数据率的卫星通信、可靠的北斗短报文通信、方便的对讲机地面数字集群通信、以及常规的3G/4G移动通信网络等多种通信手段。

县区级指挥中心配备双反便携站和北斗终端,构建辖区卫星通信应急指挥平台分中心。

该级的应急通信设备侧重于通信手段多样化、满足车载便携能力、可承受较高的通信负荷和易于操作使用的能力。

省市级指挥中心可以建设视频会议调度系统,实现视频、语音、数据通信,配置卫通大数据中心、移动指挥车、平板便携站、北斗终站、应急投放工具包。

自汶川大地震后,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应急设备设施的建设工作,新的解决方案会不断出现。

该系统方案能较好解决处于通信不发达的地区及出现灾害时出现的电力及地面通信受损的特殊情况。

参考文献:   [1]夏克文,甘仲民.卫星通信[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李海胜,曹之玉,贺姗姗,周国柱.基于北斗卫星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设计和应用[J].气象科技,014,(10):799—802   [3]孙方霞.应用于海事上的便携北斗报警终端设计[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0—33   [4]刘邦,刘京诚,朱正伟.光纤传感技术在山体滑坡的应用[J].压电与声光,2012,(2):27—3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