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得到很大提高,但城镇化质量依然很低。

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谐稳定等方面对河北省11地市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河北省各地市城镇质量的因素不同,应针对制约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河北省城镇化质量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11500.htm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城镇化率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基于财政政策视角》(编号:SQ141114)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5日    以2000年为起点,河北省步入城镇化的加速阶段。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河北省城镇人口绝对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城镇人口数为1,741万人,2014年为3,528.4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787.45万人,意味着每年约有137.5万人被卷入城镇化的浪潮中。

2000~2013年城镇化率由26.09%增至48.11%,年均提高1.69个百分点。

河北省城镇化率总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性特征。

2001年、2002年河北省城镇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0.24%、15.15%,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下降,各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下,2013年城镇人口增长率为3.46%。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率有一定提高,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000年全国城镇化率为36.22%,河北省城镇化率为26.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1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26位;2013全国城镇化率为53.73%,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全国水平低5.61个百分点,尽管河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在全国排名只占21位,与周边的两大城市北京、天津差距更大,两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6.30%和82.01%。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资源相对短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强调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环境友好、集约发展城镇化模式。

与传统城镇化模式只注重城镇数量、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效率等城镇化数量相区别,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研究。

叶裕民(2001)是国内较早研究城镇化质量的学者,从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区域的发展质量两方面来计算城市化质量;韩增林等(2009)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对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陈明星等(2009)评价体系基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进行测度;王德利等(2010)选取城市基础实力、城市化发展协调度、城市化发展可持续水平,对全国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魏后凯等(2013)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空间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对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梁振民等(2013)从经济、人口、空间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东北地区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何平(2013)建立了包含人口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资源环境和城乡一体化7个一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王富喜等(2013)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等6个方面对山东省17个地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李国成(2014)针对城镇化质量评价问题,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5个方面对安徽省16个地市城镇化水平评价。

总的说来,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及获取指标数据的难易程度不同,在指标选择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谐稳定四个方面对河北省11地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

一、经济发展因素    在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众多因素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每10万人专利授权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唐山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后三位的是邢台市衡水市和张家口市。

根据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2020年我国人均GDP的标准值为31,400元(以2000年价格计算),河北省11地市中只有唐山市已经达到了标准值,以2000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为46,714元,邢台市仅为13,019元,比唐山市少33,694元,差距较大。

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看,石家庄排名第一,比重为73.56%,仍低于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标准的研究成果确定的80%的标准值,其次是秦皇岛市和廊坊市,比重分别为60.71%和55.27%,排在后三位的是衡水市、保定市和唐山市比重分别为32.29%、32.53%和35.64%。

从人均财政收入看,唐山市最高为3,926.36元,衡水市最低仅为1,155.87元。

从每10万人专利授权量看,秦皇岛市为39.68个,位居第一,与《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确定的标准值210个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张家口市最低仅为5.89个。

以2000年价格计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廊坊市为18,347.52元,位居第一,仍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确定的19,000元的标准值,其次是唐山市和石家庄市,排在后四位的张家口市、衡水市邢台市和承德市,相差不大,均在13,600~13,800元之间。

二、公共服务因素    文化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是体现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

公共服务具体包括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

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排在前三位的是唐山市、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比重分别是2.16%、1.94%和1.22%,与《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确定的标准值6%有一定的差距,排在后三位的是承德市、衡水市邢台市比重分别是0.44%、0.45%和0.49%。

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看,石家庄市、张家口市、邢台市和邯郸市排在前四位,比重分别是22.33%、21.75%、21.38%和21.08%,超出了与《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确定的标准值20%,保定市和秦皇岛市排在后两位,比重分别是14.14%和14.57%。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各地市差异较大,秦皇岛市为514.81,位居第一,衡水市最少仅为36.8,两个城市差距非常大。

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看,排在前三位的是秦皇岛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用户数分别是1,853.34、1,790.87和1,734.50,邢台市和邯郸市位居最后两位,用户数分别是987.67和990.70。

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最多,分别是12.93和12.03,保定市和沧州市排在最后两位,分别是4.15和4.85。

三、基础设施因素    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

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看,石家庄市为4,293.28册,位居第一,衡水市最少仅为296.63册。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石家市仍旧位居第一,拥有汽车16.99辆,唐山市最少仅为5.52辆。

邯郸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最高为22平方米,唐山市最少仅为9.35平方米;从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看,唐山市最高拥有22.22位,沧州最低为8.47位。

四、和谐稳定因素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发展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在注重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同时,还要做到与周边乡镇的协调发展

和谐稳定具体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消费比。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各地市相差不大,平均值为41.79%,其中秦皇岛市最高为48.98%,保定市最低为36.94%。

各地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差异不大,均值在2.75,承德市城乡收入比最高3.37,唐山市最低为2.28。

从城乡居民消费比看,唐山市仍旧最低为1.88,邯郸市最高为3.09。

五、结论及启示    影响各地市城镇质量的制约因素不同,石家庄市在经济发展指标、和谐稳定指标上还需提升;唐山和沧州的制约因素表现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两方面;秦皇岛则在城镇化各方面的发展较平衡,均处于优势;廊坊市和承德市要在基础设施指标上进一步提升;张家口市和谐稳定表现滞后;邯郸市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指标上处于比较劣势;保定表现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方面比较差;衡水市邢台市城镇化发展的四个影响因素上都比较低。

归纳分析影响河北省各地市城镇化质量的因素,得到如下启示:    启示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

各地市进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提高城镇化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控制城市摊大饼式蔓延,通过提升市内交通、居住和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品质,为城市居民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启示二:创建城镇财政公共支出体系。

各级财政部门应通过建立财政公共支出体系,集中规划各类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提高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市场多渠道筹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的资金,并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启示三:加大对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建议省级政府设置专项建设资金,扶持落后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品质。

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地市应改变以往等靠要的发展观念,根据地区发展条件,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本地经济,增加城镇化的内生动力。

启示四: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河北省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同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

政府应继续实施针对农村的扶持政策,提高对农村扶持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强农户创收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同时,加强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公共服务支出,从而抑制城市和农村之间收入与消费差距的扩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7.   [2]韩增林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地理研究,2009.6.   [3]王德利等.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地理科学,2010.10.   [4]陈明星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9.4.   [5]魏后凯等.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3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