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干预糖尿病氧化应激机制研究现状

【关键词】 糖尿病氧化应激抗氧化作用;中药;综述。

2001年,Brownlee[1]提出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作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中。随着现代医学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抗氧化药物逐渐成为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热点,但均无法完全阻断氧化应激通路,而中药抗氧化剂则逐渐被重视。笔者现就近年来中药干预氧化应激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1 增强抗氧化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

迄今为止,众多研究均采用检测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对中药抗氧化作用进行评价,而丙二醛(MDA)是检测脂质氧化损伤的最典型的代表[2],临床上多与抗氧化酶同时用来检测抗氧化的疗效。

1.1 单一成分。

马氏等[3]将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灯盏花素组及氨基胍组,给药15~17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的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显示,灯盏花素与氨基胍能使肾脏组织的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明显升高,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出现。陈氏等[4]。

将高脂高糖喂养+注射STZ造成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缬草油组,分别于治疗11周和17周监测大鼠肾脏组织的MDA含量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结果缬草油组比糖尿病组Cu,Zn—SOD、CAT、GSH—Px活性明显升高,肾脏MDA含量明显下降。这表明缬草油通过抗氧化作用延缓了肾脏的损害,而肾脏病理检查也佐证了缬草油的肾脏保护作用。

1.2 复方制剂。

目前,大多数复方制剂也是从抗氧化活性脂质过氧化物方面进行研究。郝氏等[5]研究表明,筋脉通可通过增强抗氧化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修复氧化应激后损伤的DNA。

大量自由基生成后可损伤DNA片段,导致细胞功能降低和细胞凋亡,继而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姜氏等[6—7]检测应用槲皮素、白藜芦醇前后糖尿病组患者单核细胞DNA彗星率,结果发现,糖尿病组患者DNA彗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体外应用槲皮素、白藜芦醇后可显著降低单核细胞DNA的彗星率,说明上述2种单味中药有对抗氧化应激导致DNA断裂的作用。  3 阻断蛋白激酶C通路。

蛋白激酶C(PKC)处于人体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中心,目前阻断PKC通路的代表化学药物有LY333531,该药现正在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8];中药研究亦处于实验阶段。陈氏等[4]报道,将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加注射小剂量STZ而成的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缬草油组及厄贝沙坦组,检测喂养11、17周的抗氧化酶及肾皮质PKC的活性,结果缬草油组与糖尿病组比较肾细胞PKC活性明显下降。这表明缬草油通过抑制由ROS激活的PKC通路,发挥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作用。

4 降低细胞因子的活性

灯盏花素已被证实能提高抗氧化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是单味中药中比较好的抗氧化剂。吴氏等[9]将灯盏花素与LY333531作了比较,将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组和LY333531组,灌胃8周,结果灯盏花素肾脏组织PKC活性、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降低,但与LY333531组无明显差异。这表明灯盏花素抗氧化应激可能与抑制PKC活性,进而抑制转化生长因子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过高表达有关。

刘氏等[10]对肾茶(又名“猫须草”)进行抗氧化应激机制研究,方法是选取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肾茶小剂量组、肾茶大剂量组,灌药给药8周后检测肾脏组织的MDA含量和SOD活性,并进行肾脏免疫组化分析,测定各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Ⅳ(Col—Ⅳ),结果糖尿病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TGF—β1、FN、Col—Ⅳ表达增加;肾茶组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明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肾茶大剂量组TGF—β1、FN、Col—Ⅳ表达显著低于糖尿病对照组。这说明肾茶通过抗氧化、抑制细胞外基质增生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护肾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