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补贴【万海峰,九十高龄一老兵】

人物简介   万海峰,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的万河村。

1933年参加红28军,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成都军区政委。

参加抗美援朝,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和华北实兵战役演习。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3岁参加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敌后游击斗争;经受过抗战炮火的洗礼和考验;解放战争中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之后他跨过鸭绿江挥师朝鲜;当1976年唐山发生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后,他又主动请缨,参与指挥抗震救灾行动……然而,这位放牛娃出身、戎马一生的共和国上将,竟然曾经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

夏日的北京,记者如约走进万海峰将军的家中,目光立时被墙上的一帧书法条幅所吸引,“弹雨枪淋豪气壮,虚怀若谷献忠诚”,凝练着老将军90年的人生经历。

硝烟中成长的“毛头”   1920年底,万海峰出生在河南光山县泼河乡椿树店村一户普通农户家里,由于家境贫穷,找人取名是要给钱的,父母就给干脆叫他“毛头”。

参加红军后,已经是一名红军战士了,他想,总不能还叫“毛头”吧,便鼓足勇气请高敬亭政委给自己取个名。

高敬亭当即就答应了,沉思片刻说:“我们红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这个战斗集体,像海洋一样大,像山峰一样高,部队和个人都有光辉灿烂的前程。

你姓万,就叫万海峰好不好?”从此,红二十八军的花名册上就出现了“万海峰”这个名字。

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万海峰被调到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陈毅、粟裕身边当了一名参谋。

1941年1月,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军副总指挥李长江投降日军,被编入伪第一集团军。

新四军领导的苏中抗日根据地陷入了被敌伪顽军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奉命指挥一师及苏中独立第七团寻歼李长江部。

考虑到独立七团二营在黄桥战役中牺牲伤亡过大,营长也壮烈牺牲,全营士气遭受重创,粟裕决定派时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侦察参谋的万海峰出任二营营长。

海峰时年21岁,一天连长都没当过,现在临危受命要当营长,二营的官兵听到消息后,一个个心里直发毛:这个小营长,能带好我们这支老部队吗?   万海峰二话不说,一上任就指挥全营官兵在姜堰(今泰县)的石家岱镇用3天功夫打了个两战两捷,歼灭李长江部600余人,战士们竞相奔走,交口相赞:“小营长指挥我们打了个大翻身仗!”不久,万海峰奉命到苏中军区第三分区所属的泰兴县担任县警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

刚到泰兴,万海峰就碰上日伪军纠集6000余兵力,兵分8路向三分区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扫荡”。

他临危不乱,率部在一个叫姚岱的小镇歼灭日军烟养义少尉以下20余人,俘虏2人,开创了苏中敌后根据地生俘日军的纪录。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成立,万海峰任副团长的部队改编为华野六纵十八师五十四团。

4个月后,该团奉命挥师南下,参加挫败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进攻的战斗。

5月12日,正当五十四团准备参加攻打白彦城守敌的战斗时,野司首长陈(毅)、粟(裕)发来指示,命令十八师迅速北上鲁中地区,迂回至敌背后攻占垛庄,配合大部队围歼已进至孟良崮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七十四师。

五十四团接到师部传达的野司首长命令时,部队垛庄有240多公里远,而且全是崎岖山路,极不利于行军。

因为团长职位暂空,身为副团长的万海峰就成了五十四团最高军事首长,他毫不畏惧地带领全团指战员走在全师的最前头,冒着敌机袭扰的危险,一路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地向垛庄疾进。

经过连续40多小时的强行军,万海峰成功地带领部队穿插至垛庄西南岱山寺西侧的无名高地上,隐隐约约的星光下,不时传来敌人换哨的口令声。

“通知部队,就地休整,保持肃静!”万海峰果断地下达命令。

天快亮时,万海峰指挥部队配合友邻的五十三团,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出其不意地向垛庄发起猛攻。

垛庄守敌仗着自己手中有美式装备,加上这一带地形奇特怪石林立,以为我军不敢进犯,没有修筑什么像样的工事。

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守敌很快就溃不成军,五十四团只发起一轮进攻,就轻松拿下孟良崮一侧的天马山。

5月15日黎明,华野部队完成对敌整编七十四师的分割合围,国民党统帅部发觉我军意图后,一面严令七十四师吸引我军主力,坚守孟良崮待援,一面急令整编二十五师、六十五师、十一师、八十三师、四十八师等部队,迅速向整编七十四师靠拢,实施对我军的反包围。

几十架敌机轮番向我进攻部队实施密集轰炸扫射,地面炮火也不顾一切地向我前沿阵地猛轰,在震天的爆炸声中,敌七十四师连续组织了集团冲锋,妄图打开缺口与增援部队靠拢。

这是一场空前的恶战。

为保证集中火力,野司命令各阻援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拦截援敌,主攻部队加速猛攻,全力以赴在援敌逼近前歼灭七十四师。

作为主攻部队之一的五十四团,立即向横山、官山、业家沟、大山场的敌军发起攻击。

战斗中,万海峰始终冲在最前沿,沉着指挥部队接连打退了敌人5次反冲锋,并率部成功突入敌业家沟阵地。

至15日下午,野司发布了总攻命令。

刹那间,我军部队所有炮火都集中指向了孟良崮敌军主阵地,万海峰率部向孟良崮主峰冲去,一口气拿下了敌3个无名高地。

战斗至次日拂晓时分,整编七十四师被我军全歼。

1952年,万海峰所在的二十四军入朝参战,军长皮定均极力推荐他担任炮兵主任。

二十四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炮兵指挥机构,万海峰又是步兵出身,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而且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臻于完善,其压力可想而知。

令人称奇的是,万海峰进步神速,很快就指挥得游刃有余了。

他先是提出“游动炮群”作战的思路,利用突然、近迫、猛烈的急袭,打击敌炮兵,收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效果,并创造性地将这种战术推广到高炮部队,提倡游动设伏,奇袭敌机,弥补了我军高炮炮型老、射击高度不足的弱点。

在一次攻击敌无名高地的战斗中,万海峰沉着指挥炮兵对该高地的美军阵地实施15分钟急袭,并展开延伸射击,有效地压制了敌军火力。

次日,敌军以30辆汽车满载后续部队集结时,万海峰指挥炮群以3分钟火力急袭,歼其大部。

战后数据显示,仅万海峰指挥的炮兵就歼灭美军1800余人,战绩斐然!      抗震救灾的100个日夜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拥有106万人口的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死难群众达24万余人,重伤16万余人。

海峰长期任二十四军主要领导,二十四军部就在唐山,他曾经在唐山呆了近20年,见证了唐山从一个破落的小镇建成我国北方工业重镇的全过程。

在这个危难时刻,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万海峰主动向中央军委请战,要求奔赴抗震一线参加抗震救灾

军委经研究同意了万海峰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

主动请缨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除了一位共产党员、老军人的责任感外,还有那份对唐山的眷恋”。

28日上午,万海峰就乘飞机冒雨赶赴唐山,透过霏霏细雨,一幕幕灾后惨景深深地震撼了将军的心灵:昔日繁华的唐山市已不复存在,断垣残壁中,只能从树木的残干中辨认原来的街道。

幸存者零零散散分布在废墟上,好似一群原始的生灵。

远处,公路断裂,铁轨扭曲……“飞机降落时,放眼望去满目疮痍。

我的警务员是唐山人,他当时就哭了。

”   在唐山机场,战士们用苫布支起一个大帐篷,里面放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海峰将军擦了擦湿红的眼睛,开始了紧张的抗震救灾指挥工作。

抗震救灾,首要的是勘察灾情,万海峰熟悉唐山每一个角落,也就不容置疑地冲在了最前线。

他不顾大小余震不断,摇摇欲坠的楼房、墙体随时有倒下的危险,奔走在断壁残垣间视察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和前来救援的部队指战员。

接着,他又指挥部队迅速抢救被埋压的群众,维护社会治安。

当时唐山的马路两边布满伤员,行车困难,道路的中断令当时物资难以顺利运进唐山,吃饭吃不饱,也没有水。

“在灾区前线指挥救灾的那段时间,我把嗓子都喊的沙哑了。

”   随后几天,唐山陆续汇集了5个师的兵力,10万人分成三片区域救灾。

人命关天的大事怠慢不得。

由于掩埋的人员很多,装备很差,重型设备少,全靠战士们手挖土刨,很多人的手都已经血肉模糊。

为了大批转运重伤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唐山机场,在五六天的时间里,就空运出了一万多名伤员。

空军指战员用塔台车指挥飞机双向起飞,调度员用目测和经验,指挥飞机的安全起落,在最困难的时刻铺平了救死扶伤的空中通道。

将军回忆说,某部队接到命令后,没吃午饭就出发了。

战士们步行赶到唐山时,已是凌晨,炊事班架起锅熬粥。

面对周围饥饿的灾民们,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把第一锅粥分给了孩子,第二锅粥分给了其他灾民,第三锅粥还没有熟,战士们就奔向废墟开始营救了……   万海峰虽没有学过医,但他清楚地知道大震之后有大疫的“铁律”。

唐山大地震发生在炎夏酷暑,尸体腐烂速度惊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解放军战士在救援时因氨中毒而昏倒的事情时有发生。

当万海峰发现人们为了省事,在公园的空地上就地掩埋遇难者的尸体时,惊得连声高呼:“不能这样做,要闹瘟疫的!”他就此事在指挥部会议上以嘶哑的声音呼吁:“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历史教训,不能麻痹!那么热的天,很多尸体开始腐烂,活着的人就在尸体附近生活,一定要把尸体运到郊外,不能让活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赶紧报告中央,组织强大的防疫队伍来唐山,开展防疫工作!”   正是在万海峰的建议和多方协调下,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了卫生防疫指挥部,迅速调运大批卫生防疫药物,抽调专业防疫队伍,发动群众开展防疫大战,并先后出动飞机、防化车和各类消毒汽车,对唐山市反复进行空中和地面喷洒,还为灾区军民普遍注射了预防针。

这场空前规模的防疫战,使唐山避免了大灾之后出现大疫,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地震发生到1976年10月上旬,万海峰唐山日夜奔波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在那场与自然灾害短兵相接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将军的唐山情愈久弥深。

“当救灾完,成解放军撤离的时候,灾区群众依依不舍。

送别战士的时候,老百姓都是拿着鸡蛋和桃子往车上扔,那个场景我至今也忘不了。

”老将军动情地说:“所以说人民的军队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党能赢得民心!”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供稿)   责任编辑 张向永。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