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西汀治疗心肌梗死并发抑郁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文章按照贯序法将64例心肌梗死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氟西汀对照组予安慰剂。结果:治疗组HAMD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的HAMD量表评分(P<0.05);治疗组MBI量表评分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氟西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文 /zuowen/。

关键词:氟西汀抑郁心肌梗死   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对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抑郁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心肌梗死并发抑郁患者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3.8±8.5)岁;病程5~21 d,平均(16.8±6.2)d。 1.2 方法:按照贯序法将64例心肌梗死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所有患者均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 mg/d,共4周[1]。对照组予安慰剂。 1.3 评判标准:分别于住院期间及门诊随访期间,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2]。 1.4 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75%;有效:HAMD评分减少25%~75%;无效:评分减少<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组HAMD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的HAMD量表评分(P<0.05)。 表1 两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3222.5±2.416.0±1.7①②8.5±2.1①②4.2±1.1①②对照组3221.9±2.319.1±1.917.5±1.415.8±1.5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同期的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MBI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组MBI量表评分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 表2 两组患者MBI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3246.1±21.466.0±19.7①②82.5±20.1①②94.3±15.1①②对照组3246.4±25.349.7±21.955.1±14.4①61.8±15.8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同期的对照组比较,②P<0.05 2.3 疗效评定:见表3。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224(75.00)7(21.88)1(3.12)96.88①对照组3216(50.00)6(18.75)10(31.25)68.75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作文 /zuowen/ 3 讨论   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型的抗抑郁药,抗胆碱能不良反应极少,无中枢神经抑制及心血管等不良反应[3]。文章对心肌梗死并发抑郁患者采取早期抗抑郁药物氟西汀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HAMD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的HAMD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BI量表评分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氟西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患者在积极治疗心肌梗死的同时应及早采取心理疏导及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以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 4 参考文献 [1] 刘 雯,卢惠娟,胡 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70. [2] 周 乐,孙晓宁,刘德彬,等.舍曲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5):433. [3] 邹 莺,寿飞波,朱晓芳,等.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7):301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