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

个体自呱呱坠地起,就开始接受家庭“人之初”的启蒙,有的甚至始于胚胎期。在最初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与幼儿共同作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形成、品格的塑造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在孩子一生所受的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诸多品质无不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

伴随着经济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识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作为一个人成长基石的家庭教育也必然要经历一些内容和方式上的改变[3]。

虽然家长重视对幼儿家庭教育,整体教育意识亦在提高,但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家长教育方向与意识、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偏差。

(一)重智育,轻道德。

工作中常能听到家长的疑惑:“今天都在玩,没上课吗?”由此可见,县城大部分家长还是不能接受新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暑假到了,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培训班……。

学校教育是宏观教育,学校根据党制定的教育政策制定园所教育目标,其目的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游戏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把智育内容融入一日活动,智育内容更不应陷入“应试教育”的圈。

我国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深远,重视幼儿早起思想品德教育。张良才的《继承家教传统深化家教改革》[4]强调了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等等,这也是当今幼儿家庭教育应关注的教育内容。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思想撞击,家长培养幼儿思想品德的道路上却渐行渐远——当前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幼儿伦理道德、交往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如今社会上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出现家长纵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思想或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幼儿思想品德发展

(二)过分追求硬件,忽视幼儿自身的软件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幼儿谋取“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对“最好的学校”的定义是教学设施先进、教学环境优美等不尽取向,他们过分关注外部环境建设,但常常忽略对幼儿自身软件建设的提升。

(三)教育心态过于急功近利。

家长热衷于让幼儿参加各种竞赛,幼儿的奖状是家长最喜闻乐见的“礼物”。起初或出于社会趋势影响、幼儿兴趣、性格发展需要或希望幼儿接受艺术熏陶带幼儿走上艺术培训的道路,但最终不否定希望幼儿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也不否定“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性心理。最初的单纯想法,最后也难以避免跟随“考级”“竞赛”等大众趋势,失去平和的教育心态。

(四)教育目标不明确。

家庭生活相对封闭,家庭是“私人领地”,家长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去培养,主要取决与家长的个人意志,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场所和时间。

(五)忽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建设”教育是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尝试适当的危险体验,这也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保护。在教育中过于小心翼翼,容易造成幼儿恐惧、怯懦、过度依赖、抗挫折能力弱等心理问题。

(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本质的教育观念冲突。

教育者之间存在本质的教育观念冲突会削弱着家庭教育的合力。父母不一致的教育观常表现在幼儿面前容易让幼儿失去安全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容易造成幼儿对外界信息产生错误判断、形成不穩定的性格,甚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本人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观,保持平和的教育心态。

家长幼儿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教育政策执行、教育法规的颁布都是家长可借鉴的教育素材,家长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选取,了解幼儿的身体、心理、思维等发展特征与规律,及时更新教育观,提高对幼儿阶段性发展需求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

幼儿教育要 “以德优先”,全面发展幼儿的一切能力[5]。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小培养幼儿的仁爱之心、同情心开始,为健全人格的开展奠定基础。生活中的细节教育也很重要,家长应敏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幼儿在学前期思想尚未稳定,缺乏对事物的宏观看法,家长应注意引导,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

2.家长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注重细节教育

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幼儿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

价值观上的问题和误区,以至于形成与幼儿教育、社会公共道德要求相矛盾的严峻形势或者不一致状态[6],陈鹤琴也强调教育一致性的重要性。

家长应通过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父母言传身教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幼儿,充分利用社区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带幼儿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在生活中进行渗透教育,帮助幼儿了解社区文化、本地风俗、历史英雄、模仿人物等,在与人交往时,引导幼儿懂礼仪、讲文明等良好习惯,重视幼儿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此外,幼儿智育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寓教于乐,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3.坚持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细碎,教育方法灵活,家长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持之以恒,避免脱离幼儿成长需求与规律的主观意志行为,此外,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正确把握宏观教育,又要做好微观工作。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