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光”十年艰辛路】形容表面光鲜背后艰辛

2005年3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

音乐声起,邓中翰深吸了一口气,大步向颁奖台走去。

胡主席早已认出这位高个子青年,当邓中翰双手接过获奖证书时,主席微笑地说:“你们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在芯片领域取得成绩很不容易,值得祝贺!”   如今10年过去了,中星微从原来建立在仓库里的小公司,已发展为引领国际核心技术潮流的大型企业。

回顾走过的路+邓中翰无限感慨,他再次立下誓言:下一个10年,一定要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进驻中关村      在参加国庆50年庆典期间,决心回国创业邓中翰遇到了对自己影响甚大的时任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陆吴

那是在教育部主办的庆祝国庆50周年的晚会上,邓中翰恰巧坐在陆吴旁边。

当得知身边坐着的是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时,邓中翰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对陆吴说:“我已经决心回国创业中关村欢迎我们这些海归吗?”陆吴看着这个年轻人,微笑着说:“你有青年创业者的激情。

中关村有联想、有方正这样的大企业,你应该回国创业我们欢迎你来中关村安营扎寨。

”   为了推动邓中翰尽快回国创业陆吴又多次和邓中翰促膝而谈,帮他分析市场,解决难题。

“当时因为对国情不了解,陆吴经常和我们交流,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事情,非常关心我们这些海外留学人才回国‘水土不服’的问题。

还给我们多次讲到他当年做服装厂厂长期间去日本谈判,怎么把服装厂成功改制的经验。

我非常感动,更加坚定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邓中翰说。

回国创业需要资金,邓中翰希望直接复制美国风险投资的模式,由国家投资65%的风险投资。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陆吴

我们创始人持有35%的无形资产股份,这个在过去历史上没有过的,当时中关村管委会刚刚成立,陆吴主任大胆支持了我们这个想法。

”谈起创业之初,邓中翰仍感激不已。

最终,原信息产业部(现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电子发展基金,以投资的形式向邓中翰注册的中星微电子公司注资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创业基金。

如果说周光召在大的政策方向上让邓中翰打消了疑虑,那么,时任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的陆吴则在“落地”上给了他极为关键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星微成立的进程一再加速。

1999年10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03号,一栋破旧的两层楼中一间100多平米的仓库里,中星微正式成立了。

谁能想到,就在这个破旧仓库里,一群归国青年最终扭转了中国芯片史的未来方向呢?      痛并快乐着      巨大的成功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中星微成立不久,就遇到了不少富有中国特色的各种问题――为什么注册公司得先有办公地点?招聘的清华毕业生为什么还需要北京户口?   想不明白的邓中翰常常去找时任北京市科委主任范伯元。

当他每每穿着黑西装和白衬衣出现在范伯元办公室时,范伯元心里暗笑,“怎么就像新姑爷一样,看上去真傻。

”在知道他就是中星微的董事长邓中翰后,范伯元不禁为这位满腔热情但又对国内情况一点儿都不熟悉的“海归”担心,他能办好中星微吗?   实际上,邓中翰创业之路确实坎坷异常。

1999年冬天,仓库里暖气不足。

而且下班后暖气就停了。

但因刚创业,大家需要经常加班,从没在北方待过的很多员工手冻裂了,还不停地咳嗽。

“我是想省钱”,邓中翰说,他想的是只要能把第一年的冬天克服过去,就可能度过第二年、第三年的冬天,也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但到2001年底,有一个问题邓中翰必须面对了:账上只剩下100多万美元了,创业公司在发展初期最害怕的资金断流出现了!   当时有3个选择:一是把公司的技术、产品卖掉来套现,中星微当然不能把自己的中国芯卖掉;二是进一步融资。

但此时融资会非常吃亏,对老股东和持股的员工不公平,何况马上就要进入量产的阶段了;三是贷款,但类似于中星微这样接受风投的创新型公司的可信度不高,银行不愿轻易给予贷款,而且周期很长。

经过反复讨论和权衡后,邓中翰和同事们最终选择了贷款。

公司并没有什么可以抵押给银行,几位创始人决定用他们个人的存款、房产和股票与银行签订个人贷款合约,才使公司平稳渡过了难关。

创业初期,不止闹“钱荒”,而且闹“人荒”。

当时国内人才,资讯,产业的基础环境等各种相应的资源都没有,几乎找不至4有经验的芯片设计人才

“当时就我们几个人,什么都干,很艰苦。

邓中翰回忆说。

为了解决中星微人才问题,邓中翰亲自上阵,到清华大学去兼任教授,后来又成立了“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

邓中翰眼里,那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年代,他一面要带领团队找市场,搞科研,另一面还要手执粉笔培养自己的人才,这种艰苦的人才培训工作,他整整坚持了三年。

创业之初步履艰难,想过放弃么?”记者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道路,有人选择了坚持,一路奋战到底;有人中途退出了,享受岸边看风景的心情。

我这个人认准了就会坚持到底,从没想过中途放弃。

”回忆公司刚成立的那段时间,邓中翰没有任何无奈和苦涩,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乐观。

“如果把困难当作是挑战,那么就能激发我们内心无限的勇气去战胜它。

实际上,过了2001年,就感觉非常顺了,像爬过一个陡坡,面前是一片平坦的草原。

”   顺利度过寒冬,邓中翰苦苦等待的春天终于来了!      踏上“星光大道”      2001年3月11日夜里,17个月的梦想坚守终于有了回报,第一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正式研制成功。

很快,各路媒体纷纷报道:中国结束“无芯”历史,中星微电子开发出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多媒体芯片……   芯片是做出来了,卖给谁呢?邓中翰找到了索尼

在数字多媒体领域,索尼是“老大”,敲开索尼的大门,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芯片技术的金字塔尖。

兴冲冲的邓中翰一路赶到东京,却遭遇了事业的又一次“滑铁卢”。

索尼的总部大厦里,邓中翰刚说完自己来自北京,想卖图像处理方面的芯片,就被索尼一位主管打断:“我们索尼是这项技术的鼻祖,有几千种这样的产品,几百个这样的专利。

如果你想学的话,可以看看我们的展览和产品,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听你推销产品。

”满心希望的来,不到5分钟就被送出了门,望着那个高傲的背影,邓中翰只说了一句:“I will be back,(我还会回来!)”   “被索尼公司送出门时你是什么感觉?”   “应该说,反而给我带来了一种力量,使得我们后来几年非常踏实地把技术进一步做好;也给了我们一种决心,一定要彻底打进索尼

邓中翰的回答异常干脆。

果然,四年之后的2005年夏天,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已然跳动着邓中翰的“中国芯”。

同年11月,中星微顺利实现了又一次华丽转身――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凭借核心技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大陆高科技公司。

在纳斯达克闭市仪式上,邓中翰提起笔,信心满满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纳斯达克历史上的第一个中文签名,也意味着,“中国芯”已经跃出国门,踏上了世界更宽广的舞台。

之后的几年,中星微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星光一号”到“星光五号”数字多媒体芯片接连推出,如今中星微电子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更是突破了几亿枚,成功占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65%以上。

成功接踵而来,对于邓中翰来说,他最大的自豪还是实现了当初的誓言――通过产业化推动中国的芯片技术不断前行,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奉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