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出 信息全面 编排精心_精心编排

2004年年底,印度洋洋底地震引发特大海啸,全球皆惊。

天灾一发生,各新闻媒体迅速反应,争相报道,一时间,“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等关键词成为群众视线中的焦点。

北京晚报在该段时间里,迅速组织记者,确定报道方案,积极投入到这次报道当中。

报道内容上,它重点鲜明,对灾难主体以及国内、国际反应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在报道形式上,新闻样式呈多元化,同时具备报道的连续性和延展性;此外,它采取多渠道获取和整理稿源,精心编排、设计版面等办法,保证了报道的质量和水准。

总体上看来,晚报在这次灾难报道活动中,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呈现出了自己的报道特点。

正确、重点把握报道倾向      从整体来看,北京晚报发挥了报纸可以详尽深度报道的优势,对海啸灾难重点出击,在完成对遇难人数、受灾者现状和各受灾国悲情等“规定动作”的报道以外,还特别报道了我国方面的反应,以及我国受众最为关切的我国游客安全等方面情况,做到了有面有点。

同时,晚报在当天以及后来报道中倾向非常正确,重点放在了反映受灾国现状和灾民惨况等方面,保证了灾难新闻的重大性和严肃性。

此后的报道中,晚报继续呼吁国内人道主义紧急援助和报道国际大规模的援救行动,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唱响了灾难报道的主旋律,成为灾难报道中的亮点和重点。

全面、动态呈现新闻信息      海啸发生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晚报粗略统计发稿100多篇,新闻图片30多张,这些报道包括长短消息、通讯、新闻故事、简讯等各种体裁,涵盖了有关海啸灾难方方面面的要闻、见闻、趣闻乃至科普知识。

在这些报道里面,除了新华社电、新华社专稿以及网络或其他媒体转载文章之外,其余大半部分为晚报本报讯、综合消息、新华社供本报特稿或编辑文字,这些消息都是记者尽可能寻找信息来源,不断地通过问询民航局、海洋国旅亚洲中心、红十字会等处挖掘出来的本报消息,力求做到信息反映的全方位化。

在追踪最新灾情、反映发展动态的问题上,他们连续推出了“最新统计数字”、“灾情快报”等之类的小板块,以求满足读者关心遇难人数和灾民情况的需要。

同时,为了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他们在灾难后的第二天也派出了自己的前方记者,该记者跟随接客包机一同飞往泰国普济岛,从而有了从现场传来的本报消息。

综合来看这些新闻,它们的特点是:长消息和专稿重在说明事件发展过程;而短消息和简讯则及时递送最新动态和临时性结果,这使得整体报道在形式上粗略有别,意义上深浅分明。

并且连续几天,除了在报纸的头版和世界新闻报道海啸之外,在北京新闻版、文娱报道版和体育新闻版面上也能看到各界的反应和赈灾行动。

可以说,不同内容版面之间的间隔已被打通,一切报道都以海啸灾难为主线。

另外,随着国际救援工作的展开,对海啸灾后重建的各种后续报道不断地出现。

加强、优化编辑手段      这次的海啸突发性强,以至于很多媒体在对它的报道策划和人力物力调度上都有些措手不及,报道在最初阶段时往往只能发新华社的电讯、专稿或图片,在这种情况下媒体需要同中求异,凸现自己的风格,因此,编辑手法的灵活运用成为了做好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关键,晚报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标题准确 具客观警示效果   标题的作用在如今新闻量大的时代越来越突出,很多读者浏览新闻时往往只看标题

标题制作的首要规范是反映的情况必须准确,做到内容明确,符合事实,特别是对于灾难事件中的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等的概括,要进行核实和交待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在海啸第二天的头版打出套黑大字标题《9级地震撼动印度洋》、《印度洋海啸遇难者达15万》等标题都是在经过消息来源核实之后使用的,对于一些暂时未能确定的数字或情况,他们也在标题里面如实反映出来,此外,由于灾难事件极大地关系着人民生命安危和财产安全,因此它还要求灾难报道的某些标题能够客观评价,突出警示效果,体现灾难新闻的冲击力。

图片生动 起渲染解释作用   人们常说图画和照片是新闻稿的眼睛,它可以创造瞬间吸引力,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觉感官。

为了加强效果,说清楚问题,晚报在运用图片的问题上费了一番心思。

比如为了体现该报在报道上的感情倾向和以人为本,它特地配上了一些本报独有的图片以及图片说明,1月3日第17版中,一张名为《2005 一个伤痛的新年》的大幅航空照片占据了整个版面,图中汹涌的浪涛翻卷着,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旋涡,扫荡着海岸,而位于海岸不远处的一栋栋房屋则显得渺小和不堪一击,图片的说明则是提醒人们要爱护生命,学会反思;另外,18版中的《印度洋,全球的痛》也烘托出了哀痛的基调。

无疑,这些图片感染力强,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晚报图片运用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在多处使用示意图,如27日第二版上,它附上地震引发海啸波及多国的示意图,指出了震源位置,并用箭头和文字配合解释了什么是海啸海啸的起因是什么,它有哪些危害;后来的报道中,它还曾用横截面图和局部示意图等来说明地震和海啸之间的关系,向读者清楚地展现了海啸发生过程,起到了文字所不能起到的形象说明、直观解释的作用。

配置出色 生成报道合力   这里的配置指的是报道配置,就是“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

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并且产生整体效应,强化深化报道

晚报12月28日的“世界新闻”版刊登了一组反映最新灾情的新华社电,该版面打头标题为《儿童遇难者占了近一半》,左侧的电讯稿题目分别为《儿童举行集体葬礼(印度)》、《快葬死者照料生者(印度)》、《数千孩子遇难(斯里兰卡)》、《遇难儿童占了三分之一(马来西亚)》,在该版的中心位置配发了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上一位印度母亲正跪在死去的孩子尸身边撕心裂肺般的痛哭,正是这几篇电讯的组合带来了读者心理上的震撼,让读者感觉到了灾难的残酷和无情,形成并加强了报道的合力。

可见,通过报道配置,能产生传播效果的叠加效应,又如把从海啸灾难中一些死里逃生者们听来的精彩故事串编在一起,这些故事有惊无险,形成趣味效应,能冲淡一下灾难报道的悲情,使读者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实际上,只要报道配置可以依照稿件内容的同一性和延伸性等原则来进行就能取得比单篇稿件要好得多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海啸灾难,我们深切认识到灾难报道是最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之一。

重大灾难的发生给新闻媒体创造了极好的报道机遇,从北京晚报这次海啸报道中可以看出,媒体在灾难面前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报道者,通过迅速行动,积极组织和精心编排,各媒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灾难报道,并从实践中对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加以改进,提升媒体整体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