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德育管理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业内研究人员的重视。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小学德育管理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德育管理。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小学作为德育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但是,从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尽管学校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方面仍然略显滞后。当前,如何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成长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以及具体实现路径。详细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德育概述。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传统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积极心理学帮助人们提升幸福五元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多个领域中,随着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积极心理学有望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为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对象来说,传统心理学偏向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其模式以消极心理学模式为主;积极心理学则更侧重于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是从好到更好的积极取向。目前业内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系统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比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

2.德育

狭义上的德育特指道德教育,而广义上的德育则涵盖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道德教育德育的核心,思想、法制、政治等教育的目标在于更好的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数人”,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待达到入学年龄后,将接受系统完善的学校教育,直至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建设。可以看出,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因为为了提升德育效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所谓的学校德育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育、社會实践等活动,经过道德观念、政治意识等理念的相互作用,通过自身体验生成的道德品质、人生观的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共同组成了纵向学校德育体系,其中,小学作为学生启蒙和认知的关键时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

二、积极心理学德育的关系。

下文主要从研究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内容等几方面系统阐述积极心理学德育工作二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从研究目标来看,二者殊途同归,均以个体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为最终目的。其中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主观幸福感,注重个体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生活的融合体验,鼓励人们从积极的理念出发,用赞美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潜力,获取最大程度的幸福体验,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有益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工作的目标与积极心理学基本相同。德育生活化以创造人们向往的理想的生活为目标,这种生活是存在实现可能但尚未实现的生活。

其次,从实现路径来看,二者都重视认知、情感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其中积极心理学更强调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化的方式以及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人们获取美德。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顺应”过程,需要逐步内化才能完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渐培养形成的,这个阶段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最重要的是儿童需要亲身体验、感受、思考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德育尤其是小学德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第三,从研究内容来说,二者都重视品德教育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以及生命质量,积极的品德更应获得愉快的主观体验。因此品德教育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总结出六种普适性的美德,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越性等等。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品德教育、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在素质教育广泛推广的今天,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促进学生品德的不断提升,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品质,通过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促进人类获取幸福,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现在充满愉悦;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鼓励个人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勇气,养成积极品质,积极关注未来,追逐幸福人生;在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鼓励全体民众提升道德意识,构建良好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借助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并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选择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育人质量,进而促进小学道德教育,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将其应用到学校道德教育中,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养成积极的品质,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现阶段的小学德育体系中,对于理性化的要求有明确的阐述,但是对于学生幸福等指标缺乏足够的论述。事实上,学生德育建设应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幸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看,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其次,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小学生习得性乐观的养成。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解释风格分为三类:普遍性、永久性以及人格化。对于乐观的人来说,美好的事物通常是永久、普遍的;反之对于悲观的人刚好相反。塞利格曼提出乐观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最终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是否具有乐观情绪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第三,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小学德育更好的融入生活。部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德育应该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逐步培养积极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让人回归社会生活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性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更好的回归生活并融入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导儿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困境,并教导儿童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生活事件。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将积极心理学报告引入到小学德育建设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正确的认知外界的客观事物以及自身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回归并融入社会生活。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小学德育建设的实现路径。

前文已经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将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小学德育建设中,下文重点谈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详细如下。

首先,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小学必修课。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经研究发现,采用预防的手段可以加强学生积极情绪,因此在小学尤其是高年龄段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范围内,通过教授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孩子们正确的认知勇敢、智慧、坚强等优秀的品质。事实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纳入不会影响小学生正常文化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次,在小学逐步建立德育导师制。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小学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因此班主任很难针对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為了让小学生全面的享受到积极体验的机会,学校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德育导师制。比如,将德育任务分配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通过创新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第三,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塞利格曼曾经指出,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强,就像海绵一样,吸收教师所讲的话以及讲话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教导模式,避免消极的讲话风格。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使用暂时性、非人格化的解释风格。为了做好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

第四,在群体层面上,逐步建设以美德为目标的学校道德建设团体或组织系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环境的支持,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美德环境,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构建以美德建设为目标的组织系统,并将积极心理学内容纳入其中,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美德的提升。

五、总结。

小学德育教学的关键时期,但是从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实际工作的开展仍然略显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展了小学德育管理研究,并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小学必修课、建立德育导师制、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建设以美德为目标的学校道德建设团体或组织系统,是行之有效的改善路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