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动力学的高校教研模式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高校教研模式。

教研教师行使教师职能、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它是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论文联盟究活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在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功不可没,而在此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便给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自身如何发展,不仅是一线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解决这一理论问题的途径之一便是利用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来不断促进和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群体动力学作为心理学的理论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它强调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整个群体及各个个体所产生的能量。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师教研活动中,可以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将每个教研组及其内部所开展的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塑造。通过每个教研组内每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同院系之内每个考研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达到优化教研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论文代写   1 群体群体动力学理论  1.1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简单个体的集合。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本质而言,群体是一个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依赖的动力整体。一个群体所能够拥有的动力比比任何个体在任何方面所能拥有的动力都要多,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成员状态的变化,个体的发展都受到所属群体地影响。  1.2群体动力群体动力学是20世纪40年代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的。他借助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来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对群体中各种潜在的交互作用,群体个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勒温认为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终原因正是所谓的群体动力一来自于群体内部的能源,具体表现为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的互补。该理论认为,影响和制约群体行为的因素主要应包括以下10项:①群体目标和意识;②群体规范和压力;③群体凝聚力;④群体气氛;⑤群体结构;⑥群体沟通形式;⑦群体人际关系;⑧群体参与形式;⑨群体领导关系;⑩群体背景等。 论文代写   2 群体动力学理论在高校教研中的应用  2.1教研中的群体教研活动的开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而进行的。教研组是各科老师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本学科的教学i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其主要目标则是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最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将教研组看成是一个群体,那么教研组中的各位教师则构成了该群体中的个体。这种群体并非由任意的个体所组成,而是由享有共同的目标和紧密关联的个体,既教授同一年级,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所组成。也就是说,在这种群体之中的每位教师虽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教学方法、授课风格、智慧水平和思维方式,但他们却享有共同的目标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自身与其他教师个体之间,以及自身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完成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2教研中的群体动力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一个群体的形成及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一个群体不断向前发展的正是其内部的群体动力。首先,群体动力存在的基础是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可。具体说来,这种相互认可是群体成员之间深层的,稳定的关系;是群体成员间不以性格、爱好、喜欢或不喜欢为评价标准的情感,是群体成员之间对于彼此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同一教研组内的教师,由于所教课程内容的一致使他们本身具备了很多相似之处,这便构成了彼此之间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其次,群体动力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它的一致性,既,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统一着群体成员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调节着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群体规范具有维护群体,统一个体认知及行为的作用。群体规范在每个孝研组中既可以是学校及院系制定的相关的教学制度,也可以是教研组内部所有成员结合本教研组的特点而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在同一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同时,这些准则也是一个教研组区别于另一个教研组的本质所在。最后,群体动力的主要来源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在教研中主要产生于各项教研活动中。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授课反馈、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教师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进而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并且,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师问的默契、共识以及积极的引导力量是使一个教研组永葆活力的源泉。 毕业论文   3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高校教研模式  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它在教研中的具体应用,高校教研可以采用如下的教研模式:  所示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其三个支点分别是群体动力、相互认可,以及群体规范教研活动正是由这样三个支点构成的稳定框架内部运作。  首先,所教课程的一致性使教研组内的教师有一致的教学目标,既彼此间相互认可;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们共同商议撰写教学大纲,制定出所教课程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等,既群体规范。在由群体规范群体动力转化的过渡阶段,依据群体规范,组内教师应进一步统一做法,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来发现问题,为下一个阶段中群体动力的产生作充分的准备。  其次,群体动力的产生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听课反馈、教学反思和定期评课。教师们在相互听课之后将感想与启示,包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缺点与不足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本人根据其他教师听课反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客观地看待别人提出的缺点与不足,在保留个人教学风格的前得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研组定期评课,所有组内教师畅所欲言,将自己在一定时期内授课及听课的感想,发现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作以交流,以便所有教师借鉴,增加群体气氛,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使教研组作为一个群体产生前进的动力。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最后,基于评课的结果,教研组内的成员可就教师感兴趣或共同观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j结合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专长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来互通有无,将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分享,巩固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增加教研组内所有成员的一致性,既相互认可。所以,教研活动群体动力学中的三个支点的作用下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实现教研活动的目标和意义。  4 结语  群体动力学观注的是任何群体内部所能产生的全部力量。在此,全部没有上限,因为它凝聚了每个个体的力量却不仅仅是所有个体力量的总和,只要教研群体内部目标清晰一致,规范合理可行又能在实际的教研环节中汲取个体精华,相互促进就能不断爆发并产生群体向前发展的无限动力,从而实现教研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良辉,周跃良.基于群体动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5):64—67  [2]曹云亮.群体动力学视域下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2010(6):103—105  [3]罗晓杰.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术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6(7):53—56  [4]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3):56—60。

作文 /zuowen/。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