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四川灾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以前,阿坝州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给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农村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选择。

关键词:阿坝农村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灾后恢复重建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与农村服务业三者间互不协调状况进行改变,同时又改变产业内部的关系,使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如何尽快恢复四川阿坝州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社会稳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拟从地震阿坝州农业结构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当地农业发展思路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目前阿坝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方向。

一、阿坝州资源优势的总体现状分析      阿坝州作为四川省重要的民族地区之一,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首先是资源优势突出,如旅游资源、森林资源水电资源等特别丰富。

其次是农产品特色优势明显,许多"名、优、特、珍"农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

因此,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1.气候资源

阿坝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形基本分为高山峡谷区和高原牧区两大类。

高山峡谷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达20多度。

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

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山原地带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

由于季节差异明显,农业生产环境相对优良,与产业结构趋同、同属高原的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发展"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及其它多种经营基地的良好种植区。

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这为阿坝州人民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旅游资源

阿坝州旅游资源丰富,据资料表明,目前阿坝州内有各类景区景点156处,其中,世界级、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保护区14处,九寨、黄龙两景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米亚罗被列入世界和国家生物圈保护区;四姑娘山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随着近年来旅游经济的逐渐升温,旅游景区内的"农家乐"、"藏家乐"悄然兴起,这为阿坝州就近转移本地农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了外部机遇。

3.草地资源

阿坝州全州共有草地面积586万公顷,其中,优质天然草场42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0%,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牧草种类多,适宜发展河曲马、麦洼牦牛、三江黄牛、四川铜羊等优良地方畜品种。

其中,以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强的高原牦牛和藏系绵羊、山羊为主要畜种,其肉质以半野生、无污染而著称,是发展"名、特、优、稀"绝色畜产品的重要原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无疑为发展阿坝州农村工业,特别是发展农村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4.森林资源

阿坝州全州共有森林面积363万公顷,有林地163.3万公顷,用材林地43.3万公顷,各种经济林木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

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4.1亿立方米,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

保护好阿坝州现有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还有利于构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

此外,阿坝州药材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等比较丰富。

阿坝州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品质优,药用植物达1960余种,名贵品种达200种之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黄芪、党参、天麻等名贵中药材,以及羌活、大黄、当归、干松等大宗药材。

中药材年产量达8.5万吨。

阿坝州水电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距离负荷中心近,年发电时间长,造价低,效益好。

阿坝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0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1400多万千瓦。

目前,已建成电站装机110万千万,正在建设的电站装机60万千万,拟建电站装机200多万千瓦。

阿坝州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目前探明矿种59种,优势矿种有金、铀、锂、硅、铁、锰。

泥炭储量7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之冠。

褐煤储量逾30亿吨。

黄金远景储量500吨,近期储量270吨。

这些资源优势阿坝州发展农村工业与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阿坝州应该以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为重点,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阿坝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结合。

二、震前阿坝州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态势      解放以来,阿坝州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依靠森林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经济,因此,"木材经济"长期成为阿坝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性,过度砍伐森林,没有及时加强补种和保护好森林资源,"木材经济"不仅给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贡献作用日渐减少,当地经济发展呈逐年减缓趋势。

与此同时还对阿坝州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反常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98年9月,我国开始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森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急剧萎缩。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阿坝州开始启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2000年,阿坝州加大了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力度,开始重点发展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为龙头的工业发展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

2001年,中央开始对西部地区实施大开发战略。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为此,阿坝州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002年,阿坝州围绕"绿色立州、科教兴州、旅游富州、水电强州"的工作思路,努力夯实科教、交通、能源、通讯四个基础,建立绿色、旅游、水电三个经济发展高地,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地震前,阿坝州产业结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水电工业、牦牛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特色明显。

1.第一产业稳步发展

阿坝州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全州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种植模式,第一产业产值(即农业产值)必将减少。

但从表1看来,2000年至2006年,阿坝州第一产业产值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这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关系。

2000年,阿坝州农业生产领域开始实施以良种和实用技术推广为重点,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基地。

如投资1305万元建设20万亩无公害秋淡季蔬菜基地,其中,汶川4万亩、茂县4.5万亩、理县1.5万亩;投资1987万元建设阿坝州名优水果商品化开发基地26万亩,其中,茂县苹果、金川雪梨等在四川省内和全国都有一定知晓度。

到2006年底,阿坝州已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万亩、特色水果基地22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青稞基地15万亩

由此可以看出,阿坝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总值。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