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图书馆与用户互动模型构建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学习共享空间通过融合实体和虚拟两种空间环境,为学习者营造了学习交流互动资源服务一体化环境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开展互动服务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员、技术、设施、资源四个要素。通过四个要素的整合与协作,构建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用户多维互动的模型,突显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此作为提升学习共享空间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用户互动服务互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互动,即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之意。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在其1972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教育基础》 一书中最早指出,“图书馆是社会交流链中的一环”[1]。国内图书馆学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关注互动服务的概念并陆续发表相关学术成果。邹薇在其《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质量模型实证研究》[2]一文中,已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图书馆互动服务的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通过学界的研究,笔者发现,图书馆互动服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 Web2.0技术的发展,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网络技术的并存促使国内图书馆快速进入到“网络互动服务”阶段,多种基于网络互动服务模式陆续出现。与此同时,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也在扩展着现代图书馆的内涵。近年兴起的学习共享空间就是这样一种融合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场所,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学习者营造了学习交流互动资源服务的一体化环境

2 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开展互动服务的四要素。

2013年,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指出:在未来一至五年的时间内, MOOC、便携式电脑、翻转课堂、游戏式学习学习分析、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等将在高校成为主流应用的新兴技术,同时开放资源、MOOC、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师角色持续转变、教育范式转变等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3]。为适应非正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国内学者任书怀等人提出,图书馆应及时转变观念,打造新型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新环境,并且要将现代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环境的改造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上,实现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移动化、智能化和悦趣化[4]。学习共享空间的理念由此得到广泛运用并在实践中快速发展。

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大部分组成;作为动态的图书馆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在内涵和功能上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协作式学习学习共享空间的重要特征[5]。作为应对泛在知识环境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而兴起的一种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环境和理念为开展用户互动服务提供了最佳平台[6]。

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开展互动服务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员、技术、设施和资源四个方面,这四个要素通过相互整合与协作,支持学习共享空间环境学生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2.1 “人”是学习共享空间中最基础最活跃的要素。

这里的“人”,既包括传统互动服务中的读者、普通馆员、学科馆员,也包括了参考咨询员、各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协作人员、学科辅导老师、信息支持人员、学生助理等。这些人员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动,相得益彰,使学习共享空间成为真正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社区和学习资源中心。

2.2 “资源”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保障要素。

与传统的互动服务相比,学习共享空间更加注重对各类资源的无缝集成。这里的资源既包括实体馆藏的各类纸质资源,也包括虚拟空间各类资源,例如数字化资源(OPAC系统、中外文数据库、多媒体课件资源、专题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社交媒体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整合,让用户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2.3 “设施”是学习共享空间的基础要素。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和引人入胜的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是学习共享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各种满足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学习区、休闲区、创意媒体区、辅导区、“动静结合”的声环境、复合化的空间分隔、多媒体研讨区、颇具人性化和多功能的家具配置及各类电脑、无线网络、打印扫描复印设备和各类应用软件等设施,为大学生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互动学习交流的空间环境

2.4 “技术”是学习共享空间的支撑要素。

信息技术强有力的驱动能够促进学习者协同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共享空间互动服务开展的最强有力的支撑要素。特别是近年来从 Web2.0技术到Lib2.0的互动社区型技术,以微博、微信、维基、各种即时通讯工具、RSS 聚合推送、标签、民间分类等为代表的软件工具,以及各种学习社区、兴趣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社区等知识共享环境[7],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显著特征,从立体、交叉和多维的角度为图书馆学生用户的各种类型的互动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撑平台, 拓展了图书馆用户实体与虚拟两个环境之间的互动形式[8],有利于实现用户图书馆的无缝沟通互动

3 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用户互动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

根据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互动的各个要素,可以构建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用户互动的模型(如图1所示)。

整个互动平台由人员、资源、技术、设施组成,主要分为三层结构。其内环部分为学习共享空间虚拟和实体学习平台,中间为参与互动服务的主要人员,外层为各类整合的资源、技术和最终形成的针对用户互动服务的内容。其中,资源及技术是实现有效互动的重要组成要素。整个互动平台的主要运行模式为:学习共享空间内的各类人员借助虚拟和实体两种学习平台,整合各类实体和虚拟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与用户实现多层次的服务互动,实现对协作式学习的有效支持。

3.2 模型内容分析。

人员是整个互动模型的核心。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支持协作式学习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协作,既包括学生、教师、馆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也包括学生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馆员与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包括学生各类协作人员以及协作人员之间、用户各类资源之间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互动服务的中心,馆员、教师包括其他协作人员以支持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为工作重心开展各类指导或辅助工作,从而与学生产生各种互动互动服务的内容包括:各类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推送、课程学习指导、信息素养能力提升课程、各类个人与小组协同研讨活动、其他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的互动服务……协作人员主要包括参考咨询人员、各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协作人员、学科辅导老师、信息支持人员、学生助理等等。他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单独的辅导或各类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学生解答各类疑难困惑,还包括其他学习指导与帮助等。以加拿大皇后大学Stauffer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为例,该图书馆在继承并改良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上,创立了极具特色的学习共享空间,并将该校应用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学习策略发展中心、写作中心以及图书馆五个部门的服务和人员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所有的服务人员集中在一起办公,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学习辅导,五个部门的人员交叉协作,共同围绕学生学习开展互动服务,同时,五个部门又拥有相对独立的服务向导和在线协助系统,既为学生提供了一站式学习保障,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5]。

内环部分主要指实体和虚拟两种学习空间环境。基于学习共享空间互动服务主要借助这两种渠道来实现。实体空间是指各种功能不同的空间布局和各类软硬件设施,主要功能是实现学生学习互动、沟通交流、协同合作等,例如各类功能不同的研讨室、休闲区、多媒体室及网络环境的配置、打印复印设施等。实践证明:实体环境的布局合理、舒适、优雅、无障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热情。国内多所大学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中设置有自助区或文献制作区,学生可自助使用各种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还设置有休闲区,提供休闲沙发、咖啡、茶饮、轻音乐并配置绿色植物等,学习之余既可以放松,还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浓浓的人文关怀,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9]。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应当构建布局更加人性化、倡导绿色生态、注重营造趣味性、具有灵活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实体空间环境

实体空间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互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实体环境下,馆员 教师及其他协同人员与用户之间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其在语言的表现力和情绪的感染力上更易打动用户,动作举止更具有亲和力,易于有效实现图书馆用户用户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更容易令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形成新的观点或成果。当然,实体空间互动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实体互动要求图书馆用户互动必须局限在图书馆的范围内,用户图书馆的沟通受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中科院国家图书馆的IC实践表明:该院只有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多时间可以亲自到图书馆学习,其余大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分散在各个研究所里,大多数学生即使有心利用图书馆实体空间,但由于受到空间和距离的限制,也无法到馆有效利用[6]。在这种情况下,虚拟学习空间的优势突显出来。随着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用户互动环境开始走向网络化和虚拟化,虚拟学习空间整合了图书馆各类纸本资源、数字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社交网络资源等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了无缝接入和在线交流互动的工具,为用户构建了一个交互式交流互动空间环境

虚拟学习空间下,用户通过博客、维基、社会性书签等生成自己的信息,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仅是各类信息资源的接受和利用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产生和传播者。在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各种交互工具发展更加迅速, 特别是一些网络社区、微博等社交平台被应用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 进一步增强了图书馆用户之间互动的密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通畅。以新浪官方微博[10]统计为例,目前使用实名且被公众熟知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已达390多家。还有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已经推出了更具情境化的虚拟互动服务。例如武汉大学通过动漫电影的启发, 设计出活泼暖心的馆员“小布” , 利用“小布”可爱的卡通形象, 在网络社区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并加以引导,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该馆的人人网、微博等网络社区,读者从关爱“小布”进而关注图书馆,追踪图书馆热点,及时与图书馆互动沟通。借助虚拟的互动交流平台, 读者有了表达诉求的畅通渠道, 熟悉并获得了需要的资源, 获得了期望的服务, 读者信息素养整体提高, 图书馆也根据读者反馈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项目和模式[12],双方互动成效非常显著。虚拟学习空间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学习环境,有效解决了实体空间服务低效和覆盖盲区的问题。然而,虚拟互动也无法完全取代实体互动,两者在互动上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外环部分主要表明各互动主体借助于信息技术和资源整合最终实现互动服务的完整过程。在整个互动服务的实现过程中,资源是最基础的组成要素,资源整合既包括纸质资源的整合与建设,也包括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加工等。在这一过程中,馆员需要与用户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参与资源建设,并借助于虚拟和实体两种互动平台,随时与用户沟通资源采购和建设的相关意见,促进馆藏资源建设的科学化。另一方面,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建设,也是图书馆用户进行互动服务的前提基础。各互动主体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沟通与互动,从而使学习共享空间成为一站式学习的统一体,为知识的共享、挖掘和思想的交流碰撞创造良好的环境

技术平台是图书馆用户学习共享空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支撑媒介,也是资源搜集、建设与整合的工具,特别是各类社交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各互动主体之间带来了全新的交互式的感受与体验。整个学习共享空间互动服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只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保证用户学习的参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用户才可能在这种较为舒适的环境中积极发言,参与互动[12]。因此在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用户互动服务中,必须首先确保技术平台的安全、可靠,确保所有的软硬件能够达到应有的水平,这是互动服务有效进行的最基本的支撑要素。

4 结语。

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用户多维互动模型的构建,通过对人员、资源、设施、技术等要素的整合与协作,借助实体与虚拟两种空间环境,能够实现图书馆各主体之间与用户的多维有效互动,对提升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效率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创新和改进学习共享空间环境服务质量,突显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的泛在化,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体验到图书馆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王子舟.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及范式特征[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2,32(3):4—8.

[2] 邹薇.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质量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34(3):8—13.

[3] Johnson L,Adams Becker S, Cummins M,Estrada V, Cummins M ,Estrada V, Freeman A,and Ludgare H.NMC Horizon Report.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 Austin 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3:7—8.

[4] 任树怀,胡礼忠.新兴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1):14—19.

[5] 卢志国,马国栋. 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2009,(2):52—56.

[6] 孙玉玲,陈朝晖,赵瑾,等.基于IC 的图书馆读者互动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IC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11):63—66.

[7] 任树怀,盛兴军. 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4):20—26.

[8] 吴晓英,郑辉昌,周庆. 数字图书馆互动立体化服务环境构建探讨[J]. 图书馆学研究,2010,(2):27—30.

[9] 王迪,司莉. “211 工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34(1):22—26.

[10] 新浪微博[EB/OL].[2016—02—29]. 熊太纯.图书馆互动服务现状与SOLOMO的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2014,(2):75—78.

[12] 王翠英.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学习共享空间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4):36—42.

(收稿日期:2016—03—30 责任编辑:孙 炜)。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