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概述】课程概述怎么写

摘 要:课程课程开发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课程课程开发知识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课程课程开发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教师掌握课程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对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模型和校本课程开发作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课程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具有多种含义的术语。

不同的人,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可能会不完全相同。

这是由课程含义的历史发展、不断演进和课程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课程”一词是个复合词,是由“课”和“程”组成的,并且在我国很早就被使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课,试也”,“程,品也,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

唐朝孔颖达在为《涛经》中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做注疏时写到:“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课程开发课程研究的重要方面。

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课程建设”等词汇发展、演进而来。

张华认为,“课程开发”(curriculumdevelopment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

汪霞给出课程开发的含义:课程开发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

它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以上界定不是比较简略,就是不够具体明确。

笔者给出如下定义:   课程开发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依据各种理论,运用系统的方法和有效的技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资源、谍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分析、规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是近义词,在使用上也常互换,但“课程开发”的涵义“课程设计”更加丰富,它不仅包括如何设计课程,而且还包括课程研究、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设计在课程开发之前,是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课程开发的初始过程,是课程开发的策划、设计阶段。

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的后期环节。

三、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模型      课程开发模式不但在宏观上表达了课程开发的原理,而且它对于课程开发者具有重要的直接指导作用,因此课程研究者对课程开发模式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课程开发有4个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动态模式

这些模式同样适用于校本课程开发

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模式,下面对这两种模式和系统分析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由“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所创立。

课程研究历史上,最有名的开发模式是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模式之所以最有名,不仅仅因为它的开创性,更因为它所招致的批判。

很多课程研究者都是在批判泰勒的目标模式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开发模式的。

泰勒的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理论中的地位之所以是不可替代的。

那是因为泰勒在他的目标模式中提出了任何课程开发理论都必须面对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课程内容)(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课程组织)(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课程评价)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建立课程组织、进行课程评价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aprocesslll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 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

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IntroductiontoCurricRlum andDevelopment)这部课程论名著中,斯腾豪斯从一个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对“泰勒原理”进行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客观地指出了其贡献与局限。

在此基础上,斯腾豪斯建立起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四、校本课程开发      按层级来划分,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S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

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

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

2.校本课程的目的   校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而且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

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改造与创新,比如某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课程,不再选用其他出版社的教材,而是以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可以是学校国家课程所确定的课程门类以外,新开发、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某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民族风情及其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别藏风情”。

无论哪一种,都要求学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因此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第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即使地方课程也难以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比如,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可能由于个人兴趣、家庭背景的不同,有些人不太喜欢英语,而有些人特别喜欢英语,将来准备报考大学的英语专业,这样,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英语课程以外,还可以另外开设一些英语课程,比如英美文化概论、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

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成为一个不断改革,促进其成员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

学校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形成这样的组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

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杜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因而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比较容易融进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2)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正是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作出的实用主义的反应,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课程开发的视野和范围,促进了传统课程与实践的变革,尤其是打破了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更加丰富和完善。

(4)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国家课程开发尽管存在不少局限,但它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却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在看到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些固有的缺陷和隐患。

它们是各有优势和相互补充的两种课程开发模式

4.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当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形成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其中,主要的模式有三种:   (1)需求主导模式

学生需求为主要线索开发校本课程模式

可以称为需求主导模式,由此开发出来校本课程叫需求主导校本课程

需求主导模式,即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优先考的是虑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通过学生需求的满足,逐渐发现学校办学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形成学生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培养和提高教师和校长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2)条件主导模式

以资源条件为主要线索开发校本课程模式,可以称为条件主导模式,由此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叫条件主导校本课程

条件主导模式,即以学校的资源条件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优先考虑的是学校的现实可能,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做什么,能够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

其他因素都只能服从资源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都有赖于学校的资源条件,包括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师资条件等。

比如有些课程可能是学生很需要的,但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只得割爱;有些课程学校开设出来,学生不一定特别需要或喜欢,但开设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好,学校还可以继续开设,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需要。

(3)目标主导模式

办学目标为主要线索开发校本课程模式,可以称为目标主导模式,由此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目标主导校本课程

目标主导模式,即以学校办学目标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优先考虑的是学校办学思想以及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办学目标,其他因素都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

通过落实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逐渐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是通过学校办学目标来引导和带动的。

比如,有些课程的开设与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是一致的,但却不一定是学生最喜欢的,只要学生不是特别反感,学校就会坚持开设,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逐步吸引和激发他们进入课程与教学过程;或者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并不具备某类或某门课程,但只要有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就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设,等等。

开发校本课程的三种模式,在开始进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是值得借鉴的模式,但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要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综合的开发思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来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5.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1)建立小组;(2)现状分析;(3)拟定目标:(4)制定方案;(5)评价与反馈。

参考文献   [1]杨开城.课程开发模式的新构想[J].中国电化教育

2004(12).   [2]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汪 霞.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J].教育与探索,2003(5).   [4]孙国方.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浅探[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1).   [5]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8]开发校本课程的三种模式[EB/OL].省略/index/103497 3.jspx?articletd=82854g。

0 次访问